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袁振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重要動力。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必然選擇。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表述不僅強調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而且強調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容和途徑。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國家教育現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現代化。’早在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國國民文化和國民教育的宗旨,應當是新民主主義的;就是說。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在以后的五十多年中,我國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現代化之路,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以科學發展現為指導,實施優先發展教育戰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為為什么要實現教育現代化、怎樣實現教育現代化、為誰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社會建設的第一個重要方面,明確要求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更加具體的要求,提出“三個優先”,“要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國際組織對教育現代化的定量指標包括: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平均預期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人數、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把“三個優先”作為衡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 標。把它作為一個地方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教育涉及干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教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又好又快發展。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優先發展教育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的外部條件,而實施素質教育則是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人的素質中,政治意識、價值取向、思想方法是最重要的素質。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貢獻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責任結合起來,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與社會道德的養成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內在要求。只有充分發展的人。只有個人的潛在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和實現。個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個人的價值才能最大化。素質教育正是努力追求這種完美的結合。通過素質教育,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造就干百萬能夠辨別是非、抵御風浪、戰勝非馬克思主義挑戰的一代新人。
根據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素質教育還特別強調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是國際人力競爭最重要的能力,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是審時度勢的正確判斷,也是有鮮明針對性的明確要求。當今世界各國合國力競爭的實質是創新人才優勢和民族能力的競爭。學校教育是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家庭教育、社教育、學校教育應相互協調、融為一體,形成創新文化氛圍,共同發揮培養創新人才作用。為此,特別要“更新教育觀念,深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受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高水平創新人才。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縮小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性,這是由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教育是面向全體人民的公共產品。發展教育,政府必須負主要責任。為全體人民提供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務,努力縮小教育差距,不斷提高教育公平水平,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原則的要求。教育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歷來被作人們發展、提高,縮小社會差別的重要手段。黨和國家一直重視并持續推進教育公平,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堅持把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農村教育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重視農民工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保障每一個孩子上得起學;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不斷縮小,農村戶口學生比例已提高到52%,各級各類教育中男女生比例趨于平衡。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雖然我國教育公平總體狀況明顯改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理念、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尚有不少差距。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保障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政策。要“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公共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這些為推進教育公平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足國情,分步實施,區域推進,穩步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但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很不平衡。教育發展必須立足國情,把握階段特點。既要堅持整體推進,又保證突出發展重點。當前要以農村義務教育為戰略重點,推動整個基礎教育發展;以中等職業教育為戰略重點,大力發展整個職業教育;以高水平大學建設為戰略重點,繼續發展整個高等教育。
在發展的形式上,要分步實施,區域推進。我國將力爭做到2020年“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近年內,首先讓全國城鄉所有學齡人口都能接受免費、均衡的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順利;同時,努力使高中階段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和毛入學率2010年達到80%,2020年超過90%,中等職業教育更好地滿足行業產業需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0年達到25%:2020年達到40%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提前實現這個目標,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和榜樣。
依法治教,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教育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曰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當前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基本矛盾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教育有強烈需求,而現有教育供給不足;教育自身發展對資源有巨大需求,而財政性投入經費和高質量師資供給嚴重不足。因此,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育制度。堅持以政府為主,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之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世界各國的經驗證明,教育越是大改革、大發展.越是需要管理的科學化和法制化保障。一方面豐富多彩、迅速發展的社會生活需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保證創造性和個性特色的發展,減少行政管理的統一性和強制性,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另一方面,不同的利益訴求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挑戰性加大,政府的社會責任加大,保證社會公共利益底線的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強。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強化教育的法制化管理,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率,學校特別是民辦學校要在法律、法規框架內運行,加強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明晰產權、依法辦學、規范管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現代學校制度是規范與調節政府、學校、社會乃至市場之間的關系,調節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政府之間,學校內部人、財、物、事之間等各種關系的制度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為建立和完善現代學校制度提供了制度保證和政策導向。
提高信息技術用于教育的國家能力,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提出社會發展的新任務時,除了以往的四大任務——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外,特別增加和強調了一項任務——信息化。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作出了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等一系列戰略決策,先后啟動了一系列重大信息化應用工程。在教育工作中,國家確定了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教育信息化對教育和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沒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實施、以現代信息技術建構的開放式遠程教育網絡的實現,使受教育者的學習不受時空限制,改變了傳統的教育體系,有助于保障國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從而促進了教育公平,為終身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了條件。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要求大力增強將信息和通訊技術用于教育的國家能力,加強戰略設計,整合資源,提高效益,逐步形成與信息化時代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切實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建立國家虛擬教育系統,加快教育數字化進程,實現教學條件、課程形態、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正在加快,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已經明確,但我們的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還是初級的現代化。我們需要聚精會神,開拓奮進,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的新境界。
(摘自《中國教育報》 2007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