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鑒于美國和歐洲經濟狀態十分脆弱,如果勢不可擋的中國經濟也開始放緩,全球經濟增長將會如何?目前,似乎很少有投資者或決策者認真考慮這種假設。
在2001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和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抗跌能力令人矚目。這使得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今年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再次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但我們應當如此樂觀嗎?實際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至少其中一年的增速低于6%)的可能性為50%。由于中國通脹不斷加劇、市場改革明顯倒退和出口需求下降,2008年可能是頗具挑戰性的一年。
誠然,事實一再擊敗了那些對中國經濟增長不夠樂觀的預測者。既然2007年經濟增速達到11.4%,加之北京奧運會將于夏季開幕,2008年怎么會有所不同呢?
盡管人們應當對中國領導者近年來取得的卓著成就給予應有的尊重,但與其它任何新興市場一樣,中國在經濟、金融、社會和政治方面也面臨“雷區”,此外還有大規模的環境問題需要解決??v觀歷史,沒有哪個新興市場能夠永遠逃過危機的輪回。
逾6%的通脹是迫在眉睫的問題。那些認為通脹是由于豬肉供應太少、而非錢太多造成的人是錯誤的。中國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迫使政府向經濟投入巨量的人民幣。
中國貨幣供應量猛增,是其1.4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所帶來的一個副作用。真正令人驚訝的是,通脹并未在更早的時候爆發。
中國當局必須將通貨膨脹的妖魔放回瓶子里。在中國,受到高度管制的金融市場使通常的貨幣控制工具(例如短期利率)的效率相對較低,因此要想遏制通脹并非易事。由于數以百萬計閑置的農民涌入城市,進而抑制了工資水平,因此中國迄今為止避免了通脹問題。但由于多數能力最強的工人已轉移到城市,滿足蓬勃發展的中國工廠勞動力需求的挑戰正在加劇。
保護主義是另一個不斷加劇的風險。由于整個發達世界的收入和財富分化日益加劇,政界人士可能很快就會開始對中國發難,對汽車零部件、鋼鐵、紙產品,當然還有紡織品進行貿易制裁。與2001年全球經濟衰退時期相比,中國爆炸式的出口增長,使其更易受到出口下滑的影響。
然而,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可能來自其國內貧富差距迅速擴大所造成的壓力。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收入差距已經超過了美國和俄羅斯,這可不是件小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對政治體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這在近來一系列旨在緩解該問題、卻考慮不周的政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中國政府最近試圖利用價格管制措施來解決食品價格上漲問題,這便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證。
但含糊的新勞動法也是如此。至少從字面上理解,該法律阻止企業解雇具有10年及以上工齡的工人。中國好像突然希望把自己變成法國。
實際上,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危險在于,經過多年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后,中國領導人似乎在喪失對市場的信心,并開始采取諸如配給制等政策,向過去的共產主義時代倒退。
面對通脹上升、投資劇增和全球經濟走軟,很難說現在是中國大幅降低其體制靈活性的時機。
從歷史角度看,當經濟或者金融危機開始顯露,而同時政策改革開始倒退的時候,新興市場就會陷入困境。如果政府通過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醫療和養老金來改善社保網絡,而不是通過勞動力市場法令來解決貧富差距,將起到更好的效果。
中國應當繼續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進而抑制貨幣供應增長,而非通過控制價格來解決通脹問題。
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而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增長仍然疲弱,那么近年來全球利率水平較低、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和全球經濟增長強勁的一幕將成為歷史。
對于那些因擔心美國經濟增長而失眠的全球決策者和投資者而言,他們應當更多地關注來自地球另一端不斷上升的風險。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譯者/朱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