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在華發動“藍海”戰役
《環球》雜志記者/劉澤平 姜錦銘
2008年1月13日,中國首家外資農村金融機構——湖北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滿月”。這家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獨資控股的村鎮銀行,自5個月前被中國銀監會批準成立開始,就備受外界關注。
針對外界對外資銀行開辟中國農村市場前景的各種質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鄭海泉語氣堅定地告訴《環球》雜志:“匯豐銀行將在中國多個省份開設村鎮銀行,按照董事會的要求,村鎮銀行一定要經營成功,不能失敗,即使村鎮銀行發展不如預期,匯豐銀行也不會從農村市場撤退。”
據匯豐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匯豐銀行2008年還將在我國農村地區開設6至10家分支機構,兩至三年內要達到30家左右。
與此同時,花旗、渣打等金融業“巨無霸”也在不同的場合表示,即將涉足中國農村金融市場。
商機成“導火”
中國銀監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認為,外資商業銀行投資決策前要開展大量的可行性論證分析研究,投資審核程序嚴格而科學。在華外資商業銀行不約而同表示要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這并非輕率的舉措。
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撤退的聲音仍在人們耳邊回響,外資商業銀行為何急于“進軍”這個領域?
市場化改革之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為了節省成本紛紛退出了農村市場。從1999年開始,全國上千家農村基金會全部關閉,四大國有銀行大規模撤并了31000多家地縣以下基層機構。與城市里金融機構滋生蔓延不同的是,農村金融機構急劇萎縮,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金融真空”。
中國城市金融市場逐漸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而農村金融市場成了典型的缺乏競爭的“藍海”區域。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在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說:“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在供需矛盾突出、服務體系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機構功能不完備、基礎建設不配套和政策扶植不到位。”
現在,農村主要的金融機構是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認為,由于自身制度、政府干預以及歷史包袱等各方面的原因,整個信用社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上煩瑣的借貸手續、復雜的“聯保貸款”,使農戶對農村信用社盡量避免。郵政儲蓄機構在農村只存不貸,吸收的存款基本存在中國人民銀行,其不但無法向農村經濟提供足夠的金融服務,而且事實上成為農村資金外流的渠道。農村的儲蓄流到城市進行投資,這就造成農村缺乏投資,農民收入增加非常緩慢,他們靠農業很難增加收入,只能到城里打工。
“農民對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農村金融發展的滯后已經開始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問題比較熟悉的李昌平這樣說。“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對15省24市縣的村莊調查發現,民間借貸發生率高達95%。
清華大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農村目前有1.2億農民有貸款需求,每年資金缺口約為1萬億元人民幣,現只能滿足60%,農村小企業貸款的滿足率僅50%。農民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往往通過非正規金融組織或活動進行融資。
目前,中國地下金融的資金數量比較驚人。據央行調查統計司2007年對民間融資的調查推算,中國民間融資規模已經超過了1萬億元,占GDP的7%還多。很多被稱為“地下錢莊”的私人機構,月利息高達6%至8%甚至更高,他們依靠發放高利貸而獲取暴利。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劉玲玲告訴《環球》雜志記者:“農民67%的借貸發生在親友之間和其他非正規金融渠道,商業銀行只占農村貸款市場5%的份額,在央行特批成立的全國7家小額貸款公司中,2005年開業的山西平遙日升隆、晉源泰兩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年利率為20%,呆壞帳率為0%。”
新農村“戰機”
中國政府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戰略方針提出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就成為實現這個戰略方針的工作重點之一。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到底要靠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而發展農村經濟就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告訴《環球》雜志,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把農村金融作為整個金融工作的重點,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對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做出了明確的部署,政府將會推出一系列優先發展農村金融的政策。外資看好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力圖解決農村問題的政策,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看好政府支持沿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一樣。
中國銀監會明確表示,鼓勵、支持外資銀行到中西部、東北老工業基地及廣大農村、城市金融欠發達地區設立機構。
從2006年年底開始,銀監會先后多次降低農村銀行準入門檻,對境外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也打開了大門。根據銀監會的最新政策,發達地區小額信用貸款額度提高到了10萬~30萬元,金融機構可自主確定貸款利率。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貸款可高于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這比在城市開展金融業務更加具有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