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
(來源:新浪財經資料圖片 陳鑫攝)
沈柬貝 顏劍 袁飛
在本次上海“兩會”上,以“沒有出馬云這樣的人”而提醒思考上海服務業發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再次把上海商務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拋到大家面前。
其實,早在履新上海一個多月的時候,俞正聲就已在一份調研中指出,上海正面臨土地、能源等資源緊缺問題,商務成本越來越高,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民企有撤離上海跡象
隨著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上海經濟發展的硬環境有了很大改進。但在投資軟環境方面,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民建上海市委在今年“兩會”提交的一份提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6月,有7000余家浙江民營企業撤離上海,而把總部或重要部門遷往杭州、寧波、香港;2007年上半年,有超過100家的江蘇企業申請到香港投資,相當于前年全年的份額。
據上海市工商管理局統計,截至2007年10月底,上海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累計總數86萬余戶。其中私營企業為56.86萬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達8644億元規模,上海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就超過200萬人。
降低商務成本難度
“上海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成本的提高都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上海將會更適合發展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企業。”本屆政協委員、上海凱泉泵業董事長林凱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林凱文看來,上海今后作為研發中心的重要作用依舊是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替代的,不過他并不否認,自己對在上海擴建廠房方面已經沒有“動力”:“一方面因為土地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因為土地確實批不出來。”
“商務成本高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降低成本難度也挺大,不管怎么說,從整體的治安環境、規范化與人才供給等方面,上海的競爭力依然很強。”上海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上海總體上還是按照資源優化的方向走,企業不能一味依賴政府職能方面的改善,更需要自身做好產業選擇,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與提升企業的可持續能力。”
對于市場可能存在的經濟資源與人力資源向國有企業傾斜的現象,林凱文認為,并不能因為很多國有企業的強勢而對上海失去信心,“這需要錯位競爭,上海的政策優惠管理規范服務到位,不是其他地方的招商引資都能做到的。”王均金同時也表示,上海的軟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得很好,服務型政府也是要逐漸到位的。
上海政協委員呼吁建中小企業局
同時,今年上海市工商聯界別全體提出提案建議出臺《上海市<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辦法》,以解決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和體制性問題。
上海政協委員劉幸偕等委員建議上海應當在促進小企業發展協調辦公室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上海的國民經濟具體環境和特點,設立高效的、功能完整的中小企業管理局,為上海中小企業發展增加動力和活力。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