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保護全球氣候是一項神圣和崇高的事業,因此必須跨越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圖,少一些美麗的詞藻,多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007年12月12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部長級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氣候變化工作的副主任解振華這樣富有激情地發言。
不到一個月之后,中國政府毅然宣布自今年6月1日起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產,并禁止超市和商店提供免費塑料購物袋。同時宣布將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超薄塑料購物袋列為淘汰類產品,禁止在全國生產、銷售和使用。
中國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的言行合一,在全球輿論中帶來很好的壓力舒緩作用,使得中國在面對最近愈演愈烈的“拿環保說事兒”時,增強了一定的抵抗力。而在環保問題上“態度有問題的”美國卻正在成為國際輿論口誅筆伐的反面典型。
美國為什么這樣“執迷不悟”?關鍵在于任何關于氣候變化所提出的嚴肅方案都會威脅到美國經濟的發展,也威脅到美國式生活的繼續。而且美國認為它目前在全球變暖問題上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帶來根本性改變。
按照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觀點,美國政府的不合作舉動是因為它相信解決環保問題只能通過大規模開發清潔能源來實現。因為從長遠角度來看,在新的清潔能源科技上的投入能帶來豐厚的回報,而這種回報也是大規模技術創新的支撐力量,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
所以歸根結底,美國觀點也許并沒錯,其被稱作“可恥的固執”實在是因為太過算賬的結果。但是反過來想想,西方對中國的環保責任的指責,則有著明顯太不算賬的味道。
拋開政治層面的博弈不談,環保是個道德問題,但也是個經濟問題。由道德角度決定目標和方向,而由經濟角度決定手段和路徑,這也許是最合理的選擇。美國的問題是太看重邁哪條腿更有效率而導致躊躇不前,而中國在堅定地邁開環保腳步后,思考效率和成本就成了關鍵。
從產業角度來看,僅僅從道德層面來推進環境保護是不現實的,而在政策上和經濟上的強制制度必然會帶來巨大的附帶傷害成本。其實在中國政府明確的環保方向下,“不惜代價”并不意味著要用最大的代價,目前在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一批把環保從成本變成收益的企業和商業模式,而這些都是在環保大方向下可以有效“降低代價”的機會。這其實應該成為政府、社會和企業界共同支持和推進的關鍵力量。
讓環保變成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正向經濟鏈條,是最終用較低代價解決環保問題的關鍵。環境問題因經濟而生,也需要由經濟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