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04日05:27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董珺
■人物簡介
瞿曉鏵: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領軍人的典型代表。1995年獲得多倫多大學半導體材料科學博士學位后他作為博士后研究員在多倫多大學從事半導體光學設備和太陽能電池的研究。2001年11月瞿曉鏵在江蘇省常熟市建起了第一家公司―――阿特斯光伏電子(常熟)有限公司。2006年11月CSI阿特斯在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太陽能光伏企業在美國的納市上市的公司。
盡管2007年是產業海外IPO最多的一年,但對于年紀尚輕的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來說絕不是一段輕松的時光。受制于原料、銷售“兩頭在外”的現實,上游原料多晶硅漲價和海外市場的波動令國內太陽能組件企業深受擠壓。
對于年齡普遍不超過10歲的太陽能光伏企業而言,在國內商用市場難以啟動的情況下,大量資本的涌入,究竟是一個陽光般的“領路人”,還是又一個遲早破滅的“互聯網泡沫”?在2008中國國際太陽能光伏技術及設備展前夕,記者與國內首個登陸納市的太陽能組件企業CSI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交流了觀點。
投資轉移會使產業鏈更完善
南都:您如何看資本對投資于光伏產業的態度和認識過程?
瞿曉鏵:我覺得是一個從產業后道逐漸往前推移的過程,先是對電池組建企業,然后是硅片企業。從這種觀點看,現在第一波投資剛過,資金大規模地開始涌入前道。
但這一輪投資與對前道的投資方式已經很不一樣了。后道對于市場和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基本是以技術型創業,或者是中小規模民營企業做起,取得風投支持,然后謀求上市。現在投入前道的很多是已經具有相當資金規模的大企業集團,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都不需要上市這種融資手段。但他們最終還是以上市為目的,以擴大發展規模。對于CSI這樣的后道技術型企業,投資規模一般是幾百萬到上千萬美元的量級,然后通過上市獲得上億資金。而對于前道企業而言,最初獲得的投資規模就可能是上億,再上市就要在更高的融資點上融資。
南都:投資向前道轉移對于行業發展將起到什么影響?
瞿曉鏵:產業鏈會更加完善。現在大家把焦點聚集在多晶硅領域,實際上整個產業都像一個根系一樣,不斷鋪開。整個產業鏈的擴張開始有效化、區域化,中國會形成比較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所以對于原料和銷售兩頭在外的問題,原料在外會相對較早解決。
光伏產業需求依然旺盛
南都:從國內已經有十幾家太陽能光伏企業成功上市的情況看,本行業似乎不再是資本的處女地,您認為這有否降低資本對太陽能光伏行業的投資意欲?
瞿曉鏵:至少目前資本市場對已經上市的企業依然抱有熱情,這些企業大部分也已經完成了第二輪融資,CSI阿特斯采取的是可轉債券的方式,也有的企業采取二次增發的方式。最近浙江昱輝新能源在美國進行路演,股票市場還是很認可的。從股價上看,只要企業能夠達到最基本的預期,股價都會超過原始發行價。應該說行業總體需求還是高的,現在還沒有做出來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機會。比如到美國上市機會少了,還可以到倫敦,或是到A股。從去年來看,到A股上市的企業就越來越多了,只要整個行業還是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
南都:產業第一輪融資的成功率有多高?
南都:失敗的案例肯定是有的。我們現在看到在美國或者倫敦上市的10家太陽能企業,其實只是這個產業中很小一部分。還有大量的企業沒有發展起來,有的在努力中,有的已經被遠遠甩到后面。我估計前幾年對于后道的投資成功率約在20%-30%,實際上資本進入的企業肯定超過百家。
國外投資者參與熱度不高
南都:安永和道瓊斯ventureone的報告指出,VC去年對中國的環保能源產業投資熱情高漲,您認為資本的這種熱情還能維持多長的時間段?這會否受制于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何時能真正在國內走向商業應用?
瞿曉鏵:我想資本對于行業的熱情在5年內應該不會減弱,因為整個行業還處于上升期。
至于在國內走向商用,這首先要基于政策實施環境的建立。國家目前是優先發展風能和小水電項目的,但由于風能資源是有限的,繼續開發可再生能源必然要走向太陽能,政策信心建立的過程可能需要5-10年。這段時間聽上去很漫長,但對于產業發展而言并不算長,西班牙初步建立太陽能光伏產業就用了3-4年。另一個因素是太陽能的價格,太陽能價格與一般電力價格拉平可能也需要10年左右。從長期趨勢來講,太陽能產品價格一定會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擠壓的是規模不夠大及質量不過關的小品牌企業。
南都:國外投資者是否會進入國內產業整合?
瞿曉鏵:在成型的上市企業中還沒有看到這樣的趨勢。但已經有若干個例出現,比如林洋新能源的股權結構中,歐洲的投資基金持股超過30%,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后也可能還有進一步的變動。可能會出現這種戰略投資趨勢,只要對方拿出比股票市場更高的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