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世界著名的芬蘭手機生產商諾基亞在德國北威州首府杜塞爾多夫宣布,將在今年年中關閉其在該州波鴻的手機工廠。這意味著繼臺灣明基前年和美國摩托羅拉去年先后關閉在德國的手機工廠后,德國將徹底告別手機產業。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6日以頭版頭條圖片新聞和經濟版頭條的規格突出報道了上述消息。報道說,諾基亞強調指出,關閉波鴻工廠的主要理由是那里的工作崗位不再具有競爭力,在波鴻制造的手機“太貴”,不僅工資成本高,而且由于德國整體成本高導致難以在該廠周圍形成一個零部件供應工業中心,最終導致波鴻工廠不能以相應的靈活和效率來應對瞬息萬變的需求市場。波鴻工廠的關閉將導致約2300名現有員工失業。諾基亞稱,關閉后的工廠業務將移至羅馬尼亞,因為那里的條件相對優越,能夠在工廠周圍形成零部件供應工業中心。
去年,美國摩托羅拉關閉在德國南部弗倫斯堡的工廠導致約2800人失業。此前,臺灣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后于前年關閉在慕尼黑的德國工廠,涉及約3000個工作崗位。
3年來,手機產業逐步退出德國經濟舞臺引起了德國各界的強烈震撼。有分析指出,這再次表明了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產業分工勢不可擋,而從中引出的一個更深層次話題是,一向以“增長”為特征的歐洲傳統工業國家的經濟與社會政策需要“新思維”,而“新思維”的核心應是“創新”。
德國波恩經濟和社會研究所前所長邁因哈特·米格爾(Meinhard Miegel)去年出版了一本力作,題為《世紀轉變——西方贏得未來嗎?》米格爾認為:“200年來,歐洲經濟和社會政策一直以‘增長’為特征。沒有增長就沒有繁榮、就沒有工作崗位、就沒有平衡的國家財政。但是,這個增長率的歷史已經過去。歐洲停滯了,我們是這個事實上發生世紀轉變的見證人。”
米格爾說,數百年來,西方一直思考著技術和工業,其人民享有良好的教育和培訓,物質財富比其他地方迅速增長,同時人口數量也迅速增多。由此,西方在全世界處于領先。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追趕這種領先,雙方之間的差距逐年減小。幾十年后,德國、法國、英國,甚至日本和美國也將逐漸喪失他們領先的地位。西方在所有方面被追趕,尤其體現在經濟方面,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素質同樣良好,而且年輕、飽滿、知足,他們以其出色的業績來充分證明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崛起者已經到西方曾經到過的地方,并開始根據他們的意愿來塑造整個世界。在這樣的競爭中,西方步履蹣跚。西方生活方式的弊端越來越露出端倪。西方百姓必須適應一個變化了的全球化體制,他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他們不再主宰這個世界,而要和其他人一起分享。
米格爾為此主張對歐洲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進行徹底改革,并重新定義增長、繁榮和就業。他認為:“21世紀全球化世界中的歐洲成功模式不再是數量增長,更多的是具有創新地、財政平衡地使用我們精神、文化和物質資源,聰明、可持續地以及團結地對待我們現有的力量”。
德國的一些有識之士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企業加快了外遷速度,有的到新興國家,有的到中東歐國家,這是全球化競爭加快的必然結果。但是,德國的創新能力依然強大,很多企業的研發中心留在了本土,成為德國未來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這恐怕是德國人在目前和未來全球化競爭中尚可自我寬慰的地方。
呂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