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 瀾
2007年,對于管理學界來說,似乎是平靜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沒有誕生“藍海戰略”、“世界是平的”這樣振聾發聵的管理學說;WEB2.0沒有在一年之間帶給互聯網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被很多組織或主動或被動地納入其使命;“中國制造”就像套在中國經濟上的金圈,好看,但總有應付不完的“緊箍咒”。
但整理過去一年《中外管理》的報道,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很多跟企業發展戰略休戚相關的管理關鍵詞,它們或者預示著新的企業戰略、或者已經成為一種企業管理的最佳實踐、甚至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
一、管理文明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排污、耗能國;勞動合同法頒布之后,企業紛紛裁員;中國玩具企業在2007年遭受的重創等經濟事件說明,中國的企業管理水平的發展遠遠與經濟實力及全球責任不匹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從對管理的無知到認識,再到深刻反省,接下來是否能在經濟領域承擔建立起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任呢?
“管理文明”,意味著不再滿足于單一某方面的增長與成長,而是企業管理全面、體系性的提高,同時意味著企業基于自身戰略,將對社會進步承擔更多責任,貢獻更多價值。
中國企業家正在受到管理文明整體貧弱的困擾,這導致高效率卻疏于責任,高成長卻倍受質疑。“三十而立”,中國企業應在文明與成熟中,為持續健康成長,贏得市場、利潤,同時贏得尊重而努力。
二、“國學”式管理
國學熱是個社會話題,更是個管理話題。在過去的幾年中,不斷有學者或企業家不遺余力地將中國的古代經典跟現代管理結合起來。古典小說成為管理案例;諸子學說成為管理理論。2007年,由于“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的推動,“國學”熱更是到達了一個新的沸點。企業培訓中“國學”更成為熱門的課程。
但“國學”到底是什么?好像還沒有什么定論。企業家到底從“國學”中學什么?恐怕多數人還感到茫然。但有一點共識是,“國學”論“道”,這對于浮躁的管理學界,對于過于追求“技術”取勝的管理理論來說,是值得企業管理者們認真思考的。
三、后奧運戰略
在11月5日結束的第16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后奧運戰略”,這個年會主題之一,成為與會者熱烈討論的話題。
2008年,對中國,遠不只是時間概念,或體育概念,更是一個經濟概念,所有與“奧運會”相關的事物都成為了各商家眼里最熱的賣點。但隨著奧運會的日益趨近,人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企業如何面對一個投資及消費熱潮的突然消退呢?國家經濟的趨勢將怎樣發展?下一個值得關注的營銷機會將在哪里、何時出現呢?這些恐怕都是企業管理者們應該提早思考的問題。
四、綠色經營
在全球關注“環保”的國際環境下,眾多企業也都給自己貼上“綠色”的標簽,尤其是各大涉及能源、化工的企業,都把節能當成第一要義,生怕自己“綠”得不夠。中國政府更是將“環保”提到了最優先級考慮的大事一級,不僅要承辦一次“綠色奧運”,還提出了“節能型”社會的目標。特別在今年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后,“綠色”已首次成為中國都市大眾和主流輿論共同關注的焦點。
而在企業層面,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很多高能耗企業把“環保”看作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刃,但在今天,很多領先的國際企業已經發現了“節能減排”這個趨勢的無限商機。GE就不遺余力地推廣其“綠色創想”戰略,并且已經成功地創造了高額利潤。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環保”將成為企業最好的產品附加值,也將成為其良好聲譽的標簽。
五、“可視力”管理
“可視力”與日本精細化管理方式同系,它所強調的是,管理在信息化之后依然離不開人。自2006年起,《中外管理》發起了“管理全球行”的活動,企業家們有機會進入豐田、寶馬等公司,現場考察這些企業的先進經驗。現場學習確實發現了“現場”——“可視力”。
“可視力”重視人的管理,認為現場仍應放在管理中的第一位,而在現場最根本的就是要發現問題,所以要看得見,要“可視”。如果管理者根本不能發現問題,或者不愿意看見問題,也就談不上解決問題了。
六、契約精神
2007年最熱門的經濟新聞之一無非就是娃哈哈和達能的糾紛。繼而,眾多合資企業的問題也浮出水面。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已經打下一片江山的民族品牌,爭相與外商合資以獲得競爭優勢,然而他們的命運并不像想像的那樣。多數企業的品牌沒有得到預期的發展,有些甚至銷聲匿跡。
但娃哈哈與達能之爭,最讓公眾關注的,是輿論圍繞“契約精神”,對“商業信用”、“資本強權”、“民族品牌”、“商業陷阱”、“國際化需求”等相關問題的熱烈爭論。而這些,也正是中國企業在選擇外資合作伙伴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他們中的多數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娃哈哈與達能的官司還在審理之中,即便這場糾紛以娃哈哈全勝而告終,也難免在很多層面上傷痕累累。
七、商業模式升級
“中國制造”在2007年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世界工廠”這個名頭如果最初還讓我們有些沾沾自喜,現在聽起來已經充滿了嘲諷的意味。而今天“中國制造”要面臨的挑戰,除了要應付各種“標準”之外,還有更復雜的國際環境:周邊亞洲國家更低廉的勞動成本、西方廠商對環保和用工條件更苛刻的要求,甚至對反中國制造的國際情緒。
擺脫過去埋頭制造、對上下游毫無話語權的商業模式,恐怕是“中國制造”最急需的出路。
八、社會責任創新
社會責任的確成為2007年非常熱門的話題,各種評選、報告、甚至威脅“中國制造”的各種標準,讓眾多企業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在國際合作伙伴越來越將“社會責任”當作合作前提,而公眾也將其視做一種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的時候,如何將“社會責任”價值最大化,成為各企業關注的問題。
2007年5月,《中外管理》率先提出了“社會責任創新”的觀點。我們發現:越是那些在承擔社會責任上勇于探索的企業,越是那些能將社會責任與自身戰略相融合的企業,越能收到更高的經濟回報,同時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可持續。
九、西點領導力
領導力是企業管理中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話題,2007年的流行熱點是“跟西點軍校學習領導力培養”。人們發現:那些從西點畢業的軍官們,在離開部隊步入商界之后,竟然紛紛成為商業巨子。他們在商場上揮灑自如的領導才能簡直讓人懷疑,西點是所軍事院校還是所商學院。
6月間,北大國際MBA甚至從西點請來兩位軍官,為商界學子們親身傳授領導力培訓的秘笈——《中外管理》的“管理全球行”也將隨后探訪。事實上,早也有人提倡“向解放軍學管理”,依據是中國第一代真正的企業家中,不乏軍人出身。不過,如何將軍校的培訓方法,應用到企業的培訓或者商學院的理論學習中,似乎還是個期待繼續探索的話題。
十、雇主品牌
“最佳雇主”評選在2007年,開始真正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了。這意味著企業的管理者們開始重新認識雇主與雇員的關系,開始真正意識到“雇主品牌”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以及企業形象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勞動合同法》,并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法”中最令人關注的是:雇員被視作“弱勢群體”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保護。這意味著那種一味壓低用工成本、忽視員工權益、感受的粗暴管理必然遭到法律的懲罰。
而“最佳雇主品牌”的建立,則可以視為企業重新架構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