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麗萍
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大部制之后,十七大代表、湖北隨州市委書記、馬明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隨州市自2000年成為地級市起,便開始進行大部制的探索和實踐。一項7年前開始的改革,就此在多年沉寂后走入公眾的視線。
當記者聯系到隨州市編制委員會,對方告訴記者,近段時期,前來采訪的媒體絡繹不絕,隨州也樂意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向全國展示。
改革的“先天優勢”
隨州編委辦主任夏明遠對記者說,當初隨州的“大部制”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起航,因為具有“先天優勢”。
首先是沒有舊的包袱,俗話說,一張白紙好畫圖。2000年6月25日,隨州由原來的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從“新”開始,改革因而能夠輕裝上陣。
再有,新成立的隨州市管轄一區一市,經濟基礎并不太好,必須考慮成本問題。“其實不僅僅是行政成本,還有社會成本。官帽多了,社會資源消耗多,老百姓意見也大。”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當時主要領導的銳意改革。“畢竟,像隨州這樣的條件的地方全國很多,但搞改革的只有隨州一家。”夏明遠說。
隨州的改革是有傳統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縣級市隨州就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1985年8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隨州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成果,稱其“一個工農并舉、城鄉一體、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開放型、網絡型的經濟格局已見雛形”。
和編制工作打了22年交道的夏明遠對多年前的那場改革至今記憶猶新。時任隨州市委書記劉榮禮大刀闊斧精簡機構、合并職能相近部門,如將計劃經濟委員會與經濟委員會合并為“計經委”。然而,在劉榮禮調任后,舊的勢力卷土重來,當初合并的部門又紛紛分拆重新恢復設立。
而2000年的改革跨越7年,歷經三任主要領導而不衰。夏明遠認為,隨州改革能堅持下去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人。“繼任的領導在機構管理這個問題上,思路非常統一,堅持走精簡的路子,這是很大的幸運。”
“合并同類項”
“當時沒有大部制概念,改革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精簡機構,減少行政人員,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隨州編辦的同志說。
2000年出臺的《隨州市直黨政群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方案》不搞上下對口,不搞橫向看齊,基本思路是“合并同類項”:職能基本相近的單位能合并的盡量合并設置,職能銜接較緊的單位采取掛牌設置,職能交叉的單位能不單設的盡可能不單設。
于是,統戰部、民族宗教事務局、臺灣工作辦公室和臺灣事務辦公室合并成一家;市檔案局與市檔案館、市黨史辦、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四塊牌子、一套班子;文化局、文物局、體育局、新聞出版局合并統稱為“文體局”。
隨州不僅在黨政機關設置上大動干戈,同時還嚴格事業單位的規模。“有的事業單位最多加掛了7塊牌子。”市農業局下設的農技推廣中心,同時加掛市農藥監督管理站、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市植物檢疫站、市植物保護站、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市種子管理站、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牌子。夏明遠自豪地說:“同級市一般有300多個事業單位,我們只有120個。”
在內設機構的設置中也貫穿著“精簡”:全市成立一個財會核算中心,所有單位一律不設人事科和財務科,各單位只設兼職的報賬員;并且,過去行政機關配有專職的文印員、通訊員和收發員,改革后絕大多數單位的這類工作由機關干部兼任。
方案很快通過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批準,于當年11月初實施。新成立的隨州市設置了55個市級機構,比其它地級市少設11個機構(黨委2個、政府3個、群團4個、直屬事業單位2個)。
不僅機構“瘦身”,人員也“減肥”。隨州市本級只有行政編制860名,與其他地(市、州)相比,幾乎少了近三分之一,并且還留下20%的編制的空缺,用來逐年招考公務員和接收軍轉干部;整個市的編制總量從建市前的5569名減少到5134名,精簡率達8%。
當地官場流傳著一句話,就是“把局長當科長用,把科長當科員用,把女人當男人用”。在如目前隨州市編辦共5個人,主任下面是3個科長和1個司機,科長是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司機也兼職做起了打字員、衛生員。
步履蹣跚的七年
隨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研室主任劉斌認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是改革沒有夭折的重要原因。
主事者的職位變遷無疑是衡量高層對改革態度的重要風向標。首倡改革的市委書記和市長后來都被委以重任,當時的書記調任到一個更大的市主政,當時的市長現在已經是湖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對隨州的做法大加贊揚,在全省大會上宣傳隨州經驗。“但是,很多地方都說‘學不了’,他們沒有隨州從‘零’開始的條件,舊體制沉淀多年,改革起來傷筋動骨。”夏明遠說。
而現實是,不光是推廣難;就是改革者自身,在過去的7年中,也顯得步履艱難。
阻力主要來自上面。夏明遠用“堅決反對,多方干預”來形容一些上級部門的態度。他認為,反對的原因不是出于工作考慮,而是思維問題。在實際工作運行中,合并對工作沒有影響,甚至還更有利于開展,比如殘聯設在民政局,協調起來非常方便。
然而,“不獨立、不分設,上頭就覺得你不重視。”據說,隨州市將文化局、文物局、體育局、新聞出版局合并成“文體局”后,有關領導很不高興,曾經在一次大會上公開說,“隨州帶了個壞頭”。后來,這位領導不再來隨州視察、調研。
在各種壓力下,改革成果被逐步蠶食,舊體制開始反彈。最初“獨立”的是科協。在2000年,科協被合并到科技局中。但2005年市科協換屆選舉,在向省主管單位遞交方案后不予批準,理由是隨州科協不是個獨立單位。最后,市里只好將科協與科技局重新單獨設置。
此后,市殘聯、規劃局、綜教局、法制辦等多個機構加入這一“分離運動”;還有一些部門是中央明確要求增設的,如安全監督局等。現在,隨州市級機構由最初的55個上升到64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即使這樣,相比兄弟市,隨州還是要少10個左右的機構。并且,雖然機構分合反復,但該市編制的口子從沒開過,目前為860個,和7年前的編制數相比基本沒有變化。
“中國作為單一制的國家,進行機構改革必須要有高層的支持,要有強有力的強制手段,要有全國一盤棋的部署。”采訪中,一隨州官員對記者說。
因此,當十七大報告響亮地喊出“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后,夏明元又振奮又感慨,“我們終于和中央接軌了!”
談到下一步,他聲音里掩飾不住的興奮:“隨州的改革將按照中央精神,進一步深化發展。我們還準備到全國其他一些搞得好的地方學習,比如你們成都把園林管理局和林業局合并為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