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南方日報
雙轉移: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欠發達地區 珠三角←欠發達地區勞動力
廣東目前的地位和下一步的戰略取向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世界眼光。如果我們就經濟抓經濟,不把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減少常住人口等問題擺上位置,拿出舉措,認真解決,廣東就永遠無法在GDP、城鄉居民收入的人均水平上成為全國的排頭兵,就始終難以創造社會治安的高水平,就長期不能建設優美的人居環境。——汪洋
勞動密集型企業給珠三角帶來不少壓力。
針對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仍然比較慢的問題,省長黃華華指出,有個別地方領導不了解產業轉移的重要性,輸出地從鎮級到市級政府局限于狹隘眼光。他明確表示,產業轉移再困難也要轉,能否搞得好,主動權主要在珠三角。
數據表明,珠三角地區家具制造、皮革、服裝鞋帽等行業用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創造了8.5%的增加值。“接下來珠三角要好好抓一抓產業轉移,特別是幾萬人的勞動密集型工廠要率先轉移出珠三角,否則我們人均GDP肯定上不去。”
產業轉移是減少外來勞動力的重要手段
省統計局局長卜新民亮出了自己掌握的數據:廣東人口增長在全國各個省份中是最快的,這其中主要是外來人口遷移帶來的。2006年,我省人口有9304萬,今年可能達9450萬,可能成為第一人口大省。如果再不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那么高密度的外來工的子女讀書、住房等問題,將給珠三角地區帶來不小的壓力。
“前段時間到東莞調研,發現當地每年外來工子女就讀一年級已經達到5萬人,要安排他們,東莞一年要增加25所小學。不僅如此,'讀書專業戶'也開始出現了,通常是一個孕婦帶著幾個孩子在東莞安家、讀書。所以,產業不轉移,壓力有多大?!”副省長雷于藍直言。
省委常委、秘書長肖志恒則認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和欠發達的山區、兩翼之間應該形成一種雙向交流,即珠三角企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去,同時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到珠三角地區來。后者進入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力應該是高層次、具有一定素質的人才,是優勢勞動力。
據介紹,廣東3年前實施共建產業轉移園區,3年實踐證明,產業轉移確實是減少外來勞動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省入園項目477個,投資總額454.9億元,園內本地勞動力占75%。
政府應出臺引導性政策為轉移造“動力”
省政協秘書長楊懂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否順利向我省欠發達地區轉移,關鍵在于產業輸出地不要目光短淺,擔心大批外來工離開造成GDP、財政稅收等利益的消失,而應看到“騰籠換鳥”換來高附加值產業,帶來更高產值和勞動力單位產出、單位GDP的長遠發展前景。楊懂同時指出,對產業轉移,政府應該在尊重市場規律下出臺一定的計劃和要求;在企業由于成本壓力或者客觀原因不愿外轉時,政府可以出臺一些鼓勵和引導性政策。
省國資委主任劉富才則認為,勞動密集型大企業大集團可以成為產業轉移的主體。他建議從政策上,比如稅收、土地、用工等方面,支持勞動密集型大企業大集團將產業自覺從珠三角地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同時把經費落實到地方和企業,解決產業轉移所需的人才培訓問題。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求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
事實上,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珠三角地區轉移,對珠三角地區乃至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只有珠三角的傳統工業轉移出來,才能騰出空間給珠三角地區發展該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圳寶安區已經嘗到甜頭,今年1至10月,該地區外遷企業108家,當時這108家企業的產值只有24億元,通過淘汰落后產業引入先進制造,目前同樣的土地上產值已經達300個億。
省發改委主任李妙娟認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她告訴記者,早前省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組織力量進行了一次全省范圍內的現代產業體系調研,并且很快形成了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我省正在著手起草有關推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指導意見。目前這個文件正在征求意見階段,征求修改完畢將報省政府審定。這個指導意見明確了廣東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以及體系建設的推進措施。
李妙娟指出,我省要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產業轉移。據悉,有關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劃和指導,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行業準入提出了分類管理。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一方面要向省內粵北山區及東西兩翼轉移,另一方面也要向省外轉移。
書記市長熱議產業轉移
出:帶動產業升級
入:須把好環保關
經過兩天的討論,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的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轉移,已經逐漸成為與會代表們的基本共識。他們一致認為,要解放思想,突破狹隘的視野,站上戰略高度去看待產業轉移,實現全省的科學發展,帶動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統籌區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審議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報告現場,各地市領導紛紛表態。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汪洋報告的要求,欠發達地區更加注重避免重蹈發達地區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有市委書記提出,承接轉移也要把好“環保關”。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
結構不合理壓力增大
廣東發展的很多問題東莞也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還是產業結構問題。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社會管理任務繁重,治安形勢嚴峻,社會矛盾日益增多。東莞一直在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移。今后,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生產環節和高耗能企業轉移出去。
珠海市委書記鄧維龍
激勵企業招本地勞動力
在推動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珠三角轉移方面,建議政府可以在政策、資金、人才方面出臺整套措施。比如說,企業每招一個省內勞動力,政府就幫助企業解決一部分該員工的社會保險,可能一個人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錢,但對幾萬人的大廠來說,作用就非常明顯,這將刺激企業招收本地勞動力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往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就地使用當地勞動力。
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
大力清理低端陶瓷業
產業要升級換代,環境必須升級換代。佛山節能減排的任務很重,很多低端的產業花費大量土地、資源、勞動力,還造成環境污染,必須下決心清理。除了在南莊、羅村這兩個陶瓷基地關閉清理、限期搬走一大批低端陶瓷廠外,還將清理水泥、玻璃、采石等污染產業。
肇慶市長楊浩明
“雙轉移”是“三贏”
珠三角與山區兩翼之間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其實是“三贏”。對發達地區來說,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能夠把空出來的土地、能源等資源用在其他方面,既能減輕人口壓力,又能再生出更多資源,推進城市化進程;對欠發達地區來說,承接產業轉移,能解決當地富余勞動力,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企業來說,能減低成本,擴大規模,增加效益。比如,從南海轉移到我們(肇慶)高新區的亞洲鋁廠,過去在南海年產值50多億元,現在在肇慶占地1萬畝,設備上來了,規模擴大了,年產值達到了300多億元。同時,欠發達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是來著不拒,而是有所選擇,要把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排除在外。
清遠市委書記陳用志
加大山區基礎設施投入
一方面要掀起產業調整的高潮。建議省委、省政府用鐵的手腕抓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園區的建設,從而實現珠三角、山區和企業的共贏。另一方面,要掀起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高潮。建議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山區基礎設施的投入,集中更多資源投向山區基礎設施特別是公路建設上來。因為只有山區基礎設施上水平,山區的發展才能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