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也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近幾年,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增強了學校的發展活力。該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南城區的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于1979年,前身為“長沙環境保護學校”,隸屬于國家環保總局。2002年升格為由國家環保總局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內唯一面向全國招生、以環保為特色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幾年來,長沙人文精神的滋養,現代科技文明的熔鑄,已使她風姿綽約、光彩灼然,準確的辦學定位,明確的發展方向,先進的辦學理念,鮮明的教學特色,已使她提升了內涵,實現了跨越。短短幾年,學院面積由300畝擴充到600余畝,在校學生發展到近7000人。在職業教育普遍面臨“招生”、“就業”兩難境地的時候,該校卻連續多年實現畢業生就業率96%以上,且畢業生廣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就是我們制勝的秘訣。”問及制勝的秘訣,院長李倦生如是告訴筆者。
構建“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該院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和重要目標。院長李倦生說:“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進程中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類型,與傳統的教育有著很大差別。我們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套用,國外雖然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學校有學校的校情。國內外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但萬萬不可照搬。我們必須在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方針指導下,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標要求,積極探索高職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該院已經形成了“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思路。明確提出了“以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教育教學改革為核心,帶動和促進其他各項改革”的改革方略。確立了“瞄準市場設專業,瞄準崗位設課程,瞄準能力搞教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原則,為學校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涉及人才培養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須依據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分析人才培養各方面工作所應承擔的任務,探索能夠完成任務的新途徑,選出能夠實現目標的新方法。黨委書記李建云說,我們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抓住了人才培養的三個關鍵環節,即教學、教學管理和學生的學習。在這三個環節上依據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素質要求,形成體現專業或者對應職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以這三個基本模式為支撐,構成了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可以簡單歸結為“三位一體”。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新開專業積極構建,連續招生兩年以上的專業特別是環境保護等主打專業要完善和固化。就現有專業來講,都已形成了既能反映高職教育特色,又能體現專業對應職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學院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之路,與企業接軌,按“訂單”培養社會需要的緊缺人才。先后和湖南影視會展中心、湖南金怡酒店、湖南宏通裝飾等企業合作,使學院在硬件建設、招生就業、教育科研、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院長李倦生還告訴筆者:“學院全力建設的污水處理平臺等專業實驗室以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0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更是為畢業生零距離上崗提供了保障。
打造“雙師”、“雙高”的師資隊伍
“學校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學工作必須以教師為本。”院長李倦生在談到他的辦學理念時說,“任何學校要想持續發展,必須抓住質量這個生命線,那么質量的根本所在是什么?是教師。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針對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和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根據技術人員缺乏和管理人員素質較低的情況,該院在成立伊始,就提出了抓三支隊伍建設問題,即師資隊伍、技術人員隊伍和管理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問題,并把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強校”戰略的根本任務。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提出的目標是“雙師”、“雙高”。也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夠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的“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師資隊伍,并逐步使這支隊伍中高職稱、高學歷的比例趨于合理,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趨于完善。實施的戰略是“內培外引。”一方面加強內部現有人員培訓,充分挖掘潛在資源。校內培訓解決轉變觀念和提高素質問題,選送到其他高校培訓解決知識更新和提高學歷問題,選送到企業技術崗位鍛煉解決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術的結合問題。另一方面是加大力度引進人才,充實師資隊伍。
本著“內培外引”、優化結構的工作思路,學院先后出臺了《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選拔培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引進、培養、使用和穩定4個環節,積極拓寬引進人才的方式和渠道,加快培養和調整師資結構;實施“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專業帶頭人選拔培養工程”,先后選拔了幾批年富力強、學歷層次高、發展潛力大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積極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在努力提高人才待遇,千方百計培養人才,想方設法留住人才的同時,大力引進各類人才。由于政策對頭,措施得力,在職教師和引進人才的素質、學歷層次逐年提高,師資隊伍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該院現有400名專職教師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博士、碩士學歷的教師90余人。“雙師”型教師達到了40%以上。正是有了這樣一支師資隊伍,才促進了該院的教學、科研和專業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同時,該院還注重抓科研提升師資隊伍水平。院長辦公室主任鄧劍波介紹,他們這些年積極發揮高校教師的人才資源優勢,主動承擔省市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先后完成《湖南省有機農業與農業生態環境支持能力研究》、《污水處理自動控制技術應用研究》、《服裝洗染水處理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發表論文240多篇。各類科研成果和論文獲省市級以上獎勵90余篇(項)。科研工作的迅速發展,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為學院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鋪設“創業”、“就業”的綠色通道
“畢業生能否實現充分就業,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導向是否正確,人才質量是否過關的標尺。”這是院黨委書記李建云談到學生就業問題時的一句話。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所以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就業辦主任張東風的一席話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他說,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很多,專業設置是否對路,用人單位的選人取向,畢業生擇業的心理準備等都會影響畢業生的就業。但他從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角度認為,抓好教育是基礎,搞好服務是關鍵,領導重視是保證,人才質量是根本。這些年來,該院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圍繞三個方面做文章,即強化就業教育,搞好就業服務,加強工作領導和狠抓工作落實,為學生的創業就業鋪設綠色通道。
強化就業教育,就是把創業就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學生入校專業思想的建立,到專業對應職業或者行業領域的現狀前景分析,從職業觀念的確立,到學習方向的選定,從創業就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到創業就業基本環節的把握和技巧的訓練,包括對一些學生實行提前上崗訓練,對畢業生就業后實行跟蹤調查,請部分有成就的畢業生回校作報告等,始終貫穿就業教育的一條主線,這就是端正就業觀念,調適就業心理,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職業競爭能力。
搞好就業服務,就是搞好技術指導,搭建信息平臺,開辟就業渠道。一方面針對不同專業對應的不同職業崗位,幫助學生分析職業資格要求,技術規格要求,促使學生早日取得進入職業市場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就業技巧進行具體指導;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組織畢業生參加“中國企業人才網”、“湖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注冊活動,參加相關的就業洽談會,另一方面是廣開就業渠道,立足湖南及周邊地區,輻射廣州、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
加強工作領導,狠抓工作落實,就是把學生就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實施“一把手工程”。學校成立畢業生指導中心,系部明確專人負責,不論是就業教育,還是就業服務,層層建立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實行目標管理,確保畢業生就業任務的落實。
院長李倦生告訴筆者:“其實,學院最大的特色在于環境保護這一職業特色。在經濟社會日益發展與發達的今天,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難題。未來社會對于環保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多。去年12月,國務院在《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指出:要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為我國唯一一所專業性的環境保護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更多和更高素質的環保人才,既是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學院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近年,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以環境保護為特色,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目前,該院已形成環境監督、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5系4部,開設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環境藝術設計等21個專業,是目前全國普通高校中環保專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學院。
黨委書記李建云充滿豪情地說:“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這些年的積累,到2015年前后,要把學院建設成能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以環境類專業為特色,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人才培養質量更為可靠的高等職業院校,成為全國環保工作及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