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經理世界》雜志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至今很多城市的“五險”——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歸屬不同機構管理,各機構的信息化也各自為政,不僅縱向網絡不聯通,即使同城的不同險種間都無法實現數據共享。這也就是說同一個人要投5項保險,就必須和多個部門打交道,且同一人在不同部門的信息未必一致。在這樣的基礎上,想在全國實現數據共享,讓老百姓異地就醫、異地養老等就更難了。“金保”工程要做的就是打破政府部門壁壘,通過統一規劃、統一IT系統,統一社保服務標準、流程,最快速地響應國家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新政,讓百姓獲得實惠。
趙錫銘之所以稱“金保”工程像一場革命,是因為在推動其實施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調整職能、流程改變、利益再分配等問題。IT正是推動這場革命的主要武器,趙錫銘領導的IT團隊自然成為推動變革的先遣部隊。
2003年,趙錫銘出任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此前,他在勞動保障部規劃財務司當了8年副司長,曾成功制定了中國最早的外資引進后的勞動政策。啟動“金保”工程后,上級領導特意將他這個學過計算機且富于開拓精神、熟悉業務的管理型干部調了過來。
對“金保”工程,趙錫銘心中有一個理想目標——實現社會保險5個險種的登記、申報、核定、年檢、稽核等在一個經辦部門、一次性辦理。這將不僅能方便企業、提高經辦效率,且由于信息共享,核定和稽核能互相制約,也將強化內部監控機制,堵住部分參保單位少報、瞞報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的漏洞,促進社會保險基金的征收和監管。
如此龐大的一個工程肯定需要分步進行。趙錫銘上任后,首先制定了“金保”工程一期規劃和實施方法。他提出的一期主要任務包括建立中央-省-市3級統一的勞動保障數據中心以及相互聯通的3級網絡,并通過在各地應用統一的軟件,支持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和宏觀決策4大功能。
對趙錫銘來說,社保信息化從分散到統一的過程,可謂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它牽涉到職能變化、觀念調整、利益的重新調整,以及大量原始數據的核對。比如天津市為建立符合“金保”工程要求的數據中心,曾集中對全市管理的社保數據進行了檢查、核對、整理。這項工作用了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相關技術、業務人員6000多個工作日,足見其工作量之浩繁巨大。
“金保”工程要想成功,“首先設計要科學,還要全力以赴地溝通。”趙錫銘說。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工作的5年時間,大部分跟溝通相關。這幾年,他走訪了國內近1/3的縣級以上城市,推廣構建統一的“金保”工程,解決實際難題。此外,由于“金保”工程是一項全國性工程,因此即使有一個省市沒有完成與中央的數據共享,這項工程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了協調各省市齊頭并進,趙錫銘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時常親自到各個省市坐陣督促,還利用示范效應,以點帶面,促進金保的全面推進。目前,“金保”的示范城市有102個,已經驗收通過69個,還有33個在等待他們嚴格的考核。
從上任那一天起,趙錫銘就沒有把信息化工作看作是純技術工作,而將其定位為一個綜合性管理工作。面對數十億元的預算、涉及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空前規模的信息化項目,趙錫銘時刻提醒自己:“要讓‘金保’工程經得起歷史考驗、對得起人民”。
趙錫銘和他的團隊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了“金保”工程的一期,社會效益正在顯現。目前,中央到省市級的網絡已經連通,中央、省、市3級數據中心架構建設過半;預備建設的384個數據中心已經建成200多個,26個省數據中心已經聯接到地市;養老保險85%以上的數據集中到中央,中央可以隨時監控1.5億老年人養老保險的信息;各地市在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對所有養老保險數據進行核對,這項工作使得國務院調整退休人員工資的時間,從3個月變為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