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著名企業家潘石屹先生在網上發一帖,痛陳“中國制造”被歐美品牌商超級盤剝的教訓。他指出,“中國制造”消耗掉大量本國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只賺到1%的利潤。如一條名牌腰帶出口價只有一歐元,賣到歐洲市場變成100元,歐洲品牌商拿去99歐元。然而中國的資源和勞動力是經不起長久消耗的!潘石屹的結論是,再不抓民族的創造力,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無獨有偶,中國教育報近日也有一篇文章,說某國企業家搞了一場全球性的青少年發明創造大獎賽,一等獎獎金高達10萬美元。競賽結果,前三名都讓歐美日國家拿走了,中國參賽的青少年一項也沒拿到。可多年來令我國校長和家長頗感“自豪”的是我國中學生摘走了多少、多少枚“奧數”、“奧化”、“奧物”比賽金獎、銀獎。還有媒體報道,全世界每年論文發表數目中國人逐年上升,可同期論文被引用數卻逐步下降,說明具有獨創性價值的論文越來越少。
再看看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教材,其中老舊部分仍占大多數,即使新增部分,有利于孩子們創造性才能發展的也極少。最要命的高考命題,年年都有進步,花樣出新,不能說不重視智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但于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又有何益?現在有的高考改革建議不以考試定終身,還應結合平時成績,可學生們的平時成績又能說明什么呢?能體現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嗎?
還有當今的各種文化產品。影視就不用多說了,極少有鼓舞個人創造性的題材,那些對小學生、中學生影響極大的動漫作品,幾乎都是日、韓、港等版的,似乎中國的少兒藝術創作靈感就那么可憐。
這一切都表明,我國傳統文化中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壓抑個性創造的因素還是相當大,歷史包袱還很沉重。當代世界缺乏創造力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美國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善于把各國文化精英薈萃起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國家,“次級債”危機并沒有對美國人的創造活力傷筋動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我們中國只把資源和人力當“青山”,卻忽視了創造力這座“真正的青山”,就沒有把握住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