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軍 丁飛揚 李國華 張曙光
來源:中國經營報
和君咨詢執行董事長劉紀恒:
“重點行業絕不能放棄控制權”
《中國經營報》:有觀點認為微軟收購雅虎成功的話,會間接控制阿里巴巴,這會關系到中國產業的安全,你認為像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子商務企業“安全問題”是否非常嚴重?
劉紀恒: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轉型過程中,電子商務歸根結底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電子商務的發展會給轉型中的中國帶來一場革命,甚至可能改變中國的整個商業業態。比如家電企業最早都是自己賣家電,后來國美、蘇寧這樣的零售企業興起,改變了整個商業流通的業態。目前電子商務也正在改變中國的商業業態,這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消費模式。而阿里巴巴正是這個領域的龍頭企業,所以不僅是阿里巴巴的安全問題,而是會影響到中國社會形態的重大改變。
《中國經營報》:業界都認為微軟的互聯網戰略不成功,即使收購也很難與谷歌抗橫。你怎么看微軟對雅虎發動的這次收購?
劉紀恒:這次收購如果成功,會產生巨大的連鎖問題,也會改變世界互聯網的格局。微軟本身這些年在互聯網的技術上已經投入很大,它的技術、資金都不是問題。在這個時候,微軟帝國的野心更大了,要重新考慮商業模式。微軟收購雅虎成功的話,不是簡單地兩個公司的相加。微軟在商界有巨大的影響力,它周圍的企業數量不是谷歌能比的。一旦收購雅虎成功,其他僅僅是做網站的企業就會被遠遠地甩在后面。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次谷歌拿出很多理由來反對這個收購。
《中國經營報》:如果按照阿里巴巴當初與雅虎簽訂的條款,即使微軟收購,也不會完全控制阿里巴巴,為什么阿里巴巴很急迫地需要拿回控制權?
劉紀恒:微軟互聯網戰略在中國如果從零做起很難,但借助雅虎進入阿里巴巴,它就可以在中國占得先機。雖然條款上好像微軟不具有控制權,但39%的股權和35%的投票權都是很高的比例了,阿里巴巴很危險。而且,互聯網企業是智慧型企業,企業文化、價值觀非常重要。如果微軟以后在公司發表更多的意見,微軟的文化很容易就滲透進阿里巴巴,對它產生影響。以微軟的視野、資本能量、文化能量,滲透進入阿里巴巴的內部,爭奪陣地,一點都不難。所以,其影響不能僅看眼前的控制權。
《中國經營報》:但如果回購股份,阿里巴巴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你有什么好建議嗎?
劉紀恒:阿里巴巴是有優先回購權的,如果不討論資本實力,馬云是無論如何都應該回購的,至少拿回30%的股權來比較安全。阿里巴巴應該盡快把自己保護起來,這不僅代表一個企業,也代表國家利益。互聯網發展非常快,我們應該防范,千萬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人家拿走了。
《中國經營報》:在跨國收購中阿里巴巴遇到的安全問題,是不是中國企業普遍面臨的話題?
劉紀恒: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都被老外拿走了,對中國市場一定會有重大的沖擊。特別是一些關鍵領域,絕不能放棄控制權。甚至歷史上還有一些極端案例,收購不是為了雙贏,就是為了毀掉被收購企業,這樣對中國產業的影響就更大了。在資本家眼里,資本是用來謀劃、布局的。
《中國經營報》:跨國收購是不可回轉的趨勢,適當地引進外資還會有利用中國企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你有什么建議來保證中國企業的安全?
劉紀恒:首先希望中國能誕生一批大的、本土的PE、VC,他們來投資中國各行業里的重點企業。因為他們更了解本土企業,而且知道扶植哪些企業更有價值,可以真正幫助中國自己的產業。其次,重點行業的企業、敏感行業,應該是國家的公司投資,比如中投要是投阿里巴巴就非常理想。最后建議重要企業盡快考慮回歸A股,同時不斷把股本加大,股本加大后公司的吸納能力就強,資本能力也相應變強,抗風險的能力就提高了。
《中國經營報》:中國企業在跨國收購中有兩個角色,一是走出去收購,二是被進來的跨國公司收購,這兩個角色都存在安全問題。你認為在跨國收購時應該如何回避安全問題?
劉紀恒: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有幾個問題:第一就是政策問題,目前走出去并購在審批環節非常復雜,而且金融政策不健全。國外都是靠金融體系的衍生物去收購,而中國企業都是拿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現金去收購,這樣難免風險大。第二對國外的市場機會和規則并不清楚。比如現在是收購日本企業的很好的時機,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沒敢想過要去日本收購,更不了解應該收購哪些企業,不懂得日本市場的規劃。第三中國的經濟正在上升階段,目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很重要的就是本土化,很多中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沒有清楚的認識。第四是在并購的時候理念存在偏差,這一點在能源行業上很明顯。我們的企業希望花錢把人家的礦買來,然后自己發展賺錢,沒有雙贏的思想。其實可以換個思路,在收購當中是雙方拿出各自的資源來,共同發展。第五就是中國企業資本市場的安全意識比較差,總認為上市就如同加油,隨便到哪個加油站加油都可以。其實不同,重要的企業應該適時回歸A股。還有一點,就是企業缺乏歷史責任感。
《中國經營報》:對一個企業家而言,你還有什么具體建議嗎?
劉紀恒:企業家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非常清醒。中國企業缺乏對產業的研究,不清楚自己在產業鏈的哪個位置,不是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不是產業鏈整體發力,而是自己企業獨大。在研究產業的基礎上,企業家應該清楚定位自己的戰略,要做好布局,不要過于在乎眼前的得與失。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在資本上下工夫,要真正搞懂資本運作是什么。資本運作的本質應該為自己的產業升級換代服務,而中國的企業家更多地是為了資本運作而資本運作,借好的市場時機賺錢,而根本不練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