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對于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破7”,日本媒體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關注,以下是有關這方面話題的報道:
日本《富士產經商報》4月11日報道,我們可以把中國選在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召開的前一天公布人民幣“破7”的舉動看作是其向“世界工廠”訣別的信號。
自從1978年執行改革開放路線以來,中國一直把引進外資和振興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人民幣匯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歐美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開展出口加工貿易。這使得中國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排名世界第四,外匯儲備更是高達1.5萬億美元。
去年中國的貿易順差較前年增加了47.7%,達到創紀錄的2622億美元,引發了歐美各國對于貿易失衡問題的抗議。但是事實上這些貿易順差的60%都是由投資中國的外資企業創造的。中國政府認為即使不依靠外資,僅憑本國企業和內需的拉動也可以維持經濟增長,因此才會推動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
從今年1月開始,中國事實上廢除了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勢必下降。
如果調動起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內需,無疑將實現所謂的“世界市場”。中國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引領世界經濟的國家。
日本《朝日新聞》4月11日文章報道,今后人民幣有可能進一步升值。在出口支撐下實現經濟增長的“世界工廠”會發生變化嗎?
中國政府正在推動迄今以加工和組裝為主的出口產業實現轉型。今年1月,中國減少了針對附加價值低的出口加工企業的優惠政策。中國政府強調,加工貿易解決了外出打工農民的就業問題,而能夠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是(像軟件開發那樣的)服務貿易。中國有意使人民幣升值作為實現產業結構轉變的杠桿。
然而,中國國內的一些出口企業也會因此苦惱。畢竟,實現產業結構轉變將伴隨著痛苦。
日本《每日新聞》4月11日報道,在人民幣升值和工資上漲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正在努力采取措施,以實現經濟從依賴廉價產品出口向依靠內需拉動的穩定增長方式轉變。
人民幣升值對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也產生了影響。
日本和歐洲企業如今不再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而是作為面向中國國內市場的生產基地。隨著工資等成本的增加,這些企業正急于通過擴大在中國的銷路來彌補成本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