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沛霆
前年我學習感悟“人生”,去年學習感悟“養生”。我現在承認自己不只是“人生盲”,還是“養生盲”——對健康養生知之甚少。我寫此短文,就是希望企業界朋友們重視健康養生,而且還要用行動去改變生活方式,實現健康愉快人生。
“養生”不能等老
“養生”之重,可從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引述的數字中得到警示:
1.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00-150歲,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之所以會提前“走”,都是因為活得不科學。
2.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健康排行榜顯示:中國人均壽命71.8歲,世界排名第81位,且最后10年多在病痛中度過;我們的鄰居日本排第一,男性年齡79歲,女性年齡86歲。兩國人均年齡差10歲之多。
3.中國的在職人員特別是知識分子、企業管理者的健康尤其堪憂:死亡年齡在40-60歲間者達八成,平均死亡年齡只有45.7歲;而活著的,也八成都是亞健康或病患者。于是,人們調侃中年人的現狀不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是“三十而栗,四十不活”!
養生無道帶來的損失,罄竹難書。誠如大家都明白的:健康是“1”,其他都是“0”。“1”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
養生,重在心與食
我覺得養生的準則在于“和諧平衡”。如:心理與生理、工作與生活、防病與治病、知識與習慣、營養與運動、肉食與素食、主食與副食等等,都需要“以我為主”,“有主有從”,“和諧共生”。
第一,要相信心平、愉快在決定自己的福壽。
中國人素來追求“福、祿、壽”。實際上,位高財盈者未必幸福,更未必長壽。人生與養生是不可分割的,我相信可口可樂老總的“五球理論”(見上期),人們玩五球,其運行風險極大,壓力極大。因此我們在世,就應該“通過讓大家愉快幸福,自己也愉快幸福”。
很多老總會問:如何保持平靜心態?我覺得洪昭光說得好:“春風得意時助人為樂;比上不足時知足常樂;身處逆境時自得其樂”。“小事不計較,糊涂一點;大事風格高,瀟灑一點”。同時要學會控制情緒,郁悶生氣是健康的最大殺手。
“生態引導心態,心態決定健康”是養生真理。荀子曰:“樂易者常長壽,憂險者常夭折。”俄國大作家屠格涅夫說:“樂觀,是養生第一要訣。”話說到家了。
第二,“人死于無知”,“知難行更難”。
據調查,100人中重視健康的只有50人,但真去做的不到10人。所以說,養生之大敵是“無知”,更是知、信、行的分離。我幾位同學都因無知或知卻不行,而離別人世。
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人養生之歸宿。但它需要時間投入,更要在克“懶”上下功夫,重在堅持實踐。科學發現:人的健康,遺傳占15%,環境占17%,心態占25%,醫療更只占8%,生活習慣卻占60%!而養成好習慣的最大障礙,就是“懶”。比如:每天抽一小時鍛煉身體和堅守八分飽,都知道,但多數人做不到。
第三,深悟“病從口入”。
它不只是力求潔凈,更在于很多“美味”都是健康大敵。最近,一本暢銷書《病是自家生》里,竟然有90%的篇幅在講“吃”。因為病多是“吃”出來的。日本人甚至把食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為“四育”,訂立《食育基本法》,在全社會開展“食育運動”。“吃”是保健的重中之重,也是我最近學習中獲益最多的。
如何吃好?洪昭光建議:1袋牛奶或豆漿;5-8兩主食;3份蛋白食物;另有四句話:粗細糧搭配;不甜不咸;每頓堅持八分飽;特別是蔬果生吃,非常重要。
進而,我們要唱好“八字歌”:日行8000步(運動),睡好8小時(休息),吃限八分飽(有余),日飲8杯水(流通)。
最后結論:以我為主,健康九成責任歸個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新年悄然而至,祝愿企業界朋友,健康養生百歲,愉快幸福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