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陳文穎
二氧化碳作為最主要的一種溫室氣體(占排放總量的80%以上)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與能源的生產與利用密切相關。200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油、氣、水電的比重分別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1億噸,其中約50%來自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主要是電力),約35%來自終端工業部門,約15%%來自農業、交通、服務業與居民生活。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有如下三個特點:排放總量大。200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18%,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2005年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9噸,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2噸,不到OECD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1噸)的2/5;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
200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約2.7kg/美元(以2000年價不變價計),是世界平均水平3.5倍,是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6倍。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1)匯率比價的不確定性。(2)高能耗強度的產業、行業與產品結構。在GDP構成中我國工業所占的比重高,服務業所占的比重低,而且高耗能行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偏大,此外我國高技術、高增加值產品比重少。(3)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低。(4)一次能源消費以煤為主。
因此,降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對策就應該分別是: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用天然氣/煤層氣替代煤、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通過實施一系列產業政策,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并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是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重要對策。
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990—2005年間我國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率達4.1%,相當于節約和少用能源8億多噸標準煤,減少1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雖然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在過去20多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我國在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工業部門以及交通運輸、建筑等部門還有較大的節能潛力與減緩碳排放的潛力。
用天然氣/煤層氣替代煤。由于燃燒單位熱值天然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低得多,而且天然氣的轉換與利用效率通常比煤炭的高,因此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可以取得減緩碳排放的顯著效果。煤層氣是一種與天然氣相同的潔凈的高熱值的氣體能源,在煤炭開發過程中回收煤層氣并加以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潔凈能源的供應,改善煤礦安全,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兩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國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緩解化石能源的供應壓力、優化能源供應結構、改善區域環境,也可以起到減緩碳排放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水電開發,并支持在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包括大水電)已經達到1.66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5%,相當于減排3.8億噸二氧化碳。
發展核能。核能是一種清潔的能源已為世人所共識,它也是能對減少碳排放產生重大貢獻的技術。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40GW,屆時將相當減少約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能源消費和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今后幾十年乃至更長時期內還將持續增長。但我國將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考慮上述大量的與優化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給、改善區域環境、減輕社會壓力相一致的碳減排對策與措施,在發展中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盡可能少的物質消耗和相應較低的碳排放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做出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