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馬國川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中國在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確立的研制大型飛機等16個重大科技專項將在2007年得到實質性推進,在年內正式啟動實施若干項重大專項。這將成為中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重點。(新華社1月30日)
一位大學教授曾說,單純比較GDP,做8億條褲子和造1架飛機的GDP是一樣的。但是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的是窮國。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大飛機產業。這樣的話很容易鼓動起人們心中的愛國熱情。但是熱情不能替代現實。在我們即將開始大飛機產業之前,有個現實問題是:依靠什么樣的體制來研制我們的大飛機?
我國自然科學獎曾經連續4屆一等獎空缺,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也曾經連續6年空缺。這說明國內的科學研究缺少原始創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政化科技管理體制。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科技管理體制非常傳統,計劃色彩相當濃厚,官僚化色彩明顯。科研機構普通的行政人員,本應該是給專業人員做輔助工作的,卻常常能領導和指揮專家。與這種體制相適應,就是大量科研機構仍然屬于國有企業和國有單位的性質。假如我們依靠目前的體制來研制我們的大飛機,就意味著我們主要依賴國有單位、國有企業來完成自主創新。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只要加強領導,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就能提高科技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完成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重大項目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確實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了,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思維,自主創新能力不會迅速提高,科技不可能有大突破。如果仍然沿用舊有體制,由于缺乏足夠的激勵和官僚體制的扭曲,很可能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人或許會說,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登月的“阿波羅”計劃,不都是在政府主持下進行的嗎?確實,“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都是美國政府主導的,但它們的大部分實際工作是由私人企業完成的。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很容易市場化,轉化為民用。所以,美國人才能從登月計劃中獲得3000多項專利,最后在國內掀起了科技革命,并依靠空間計劃獲得的技術為美國經濟增加兩萬億美元的收益。
我們制造大飛機也需要私人企業的參與,而且應該充分發揮私人企業的作用。國家對科技發展大包大攬的必然結果,就是個人的創造力被壓抑和抹殺。只有在私人無力解決的基礎研究領域,才需要國家出手。在科技發展上,國家的作用就是搭建鼓勵創新的機制和平臺。只有國家搭建起鼓勵創新的機制和平臺,我們才能盡早坐上國產的大飛機,才能盡早實現自主創新大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