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董克偉
來源:《中國改革報》
上海市政府日前向社會透露,上海各區縣和市級機關的各個部門目前正計劃將部分公共管理及服務事務從政府部門剝離,改由向民間組織購買,逐步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據了解,自從上海市政府推行“花錢買服務”措施近3年來,普陀區政府每年向區內48所民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及6家職業介紹所支付400萬元,購買相對緊缺的再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及推薦上崗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此外,上海浦東新區也從2006年開始了政府向民間組織“花錢買服務”的嘗試,分別由社發局、經委、勞保局等8個政府部門與民辦的陽光海川學校、陽光慈善救助社、街道老年協會等8家民間組織簽訂了購買服務的協議。2007年6月,新區政府又與32家培訓機構簽訂政府購買職業技能培訓成果的協議。近3年來,新區已向民間組織支付了1.2億多元的服務費。
所謂“政府購買服務”,是指政府將原來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通過直接撥款或公開招標的方式,交給有資質的社會服務機構(包括由事業單位轉制而來的社會組織)來完成,最后根據中標者所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來支付服務費用。這被視為事業單位改革與重建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劑良藥,同時也對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
資料顯示,“政府花錢買服務”,在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也減輕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有利于機關“瘦身”。根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目前,政府購買社區青少年事務工作,其成本約為每個青少年360元/年,大大低于工讀學校、少管所和少教所每個對象2萬~3萬/年的管教成本。
此外,與青少年相對應的社會問題是老年人的養老。目前,上海已提前進入老年社會,如何讓老人有質量地安度晚年,近幾年上海市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多管齊下,做出了多種嘗試和努力。目前,全市每個區都有居家養老服務和青少年事務的服務,其中,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管理中心”為老人提供“六助服務”,即助餐、助潔、助浴、助醫、助行、助急等。專家分析認為,這些既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服務,又是社會和老百姓所迫切需要的。這樣,政府花費的錢財,既滿足了公共服務系統的需求,促進了社會穩定,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專家同時認為,上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還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的發展壯大。這些社會組織在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民生服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獨到的積極作用,成為黨和政府與群眾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不過,專家指出,上海推行的政府“花錢買服務”還處在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過程中,有些問題仍需要關注和探討。
首先是經費的來源和管理問題。要保障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持續性、良性進行,經費的撥付是關鍵。目前,上海購買民間組織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專項業務基金、預算外資金、財政預算等多種渠道。而浦東新區、普陀等區已開始將購買民間組織服務的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中。要保證對資金的有效監管和撥付渠道的暢通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此外,這些所謂的民間組織的身份和角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專家指出,目前,在中國,很難說有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組織,所謂的民間組織是統一注冊的“民辦非企業組織”,這多少帶有官方的色彩。而真正的“草根”組織卻因為缺乏資源或掛靠單位很難生存下來。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目前這些民間組織大都是應政府的需要而設立的,所以,在政府向“社會民間組織”購買服務時,供應方往往僅此一家,毫無競標可言,并由此帶來了服務質量和費用的合理性以及資金的透明度等一系列問題。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現今的政府部門往往主要是把錢投在硬件設施和建設上,比如在每個居民小區都安裝了統一的健身設備,鋪設了鵝卵石路等等。但實際上,很多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對公益事業及相關的社會團體的投資,更多的是投在人員成本上,也就是“買服務”。而投資“買服務”,不僅使提供服務的人有了生活保障,促進了就業的增長,同時,也使公共服務體系趨于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