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家源 來源:南風窗雜志
如果不是最近一連串的高調舉措,這兩年來受人事變動所累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SH60000,浦發銀行),可能很難有機會來改變它緩慢沉悶而又傳統的形象。盡管10年前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浦發銀行曾一度引領中國銀行業改革風氣之先。
最新的消息來自于該行4月13日的公告,預計2008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80%以上,這不僅將預期增幅50%的工商銀行(SH601398)甩在后面,也超過了預期增幅140%的招商銀行(SH600036)。此前的1月是浦發銀行成立15周年,不僅其高管集體在北京亮相,董事長接受公開專訪,還趕在其他上市銀行之前刊登了2007年的業績快報。
以上諸多事件都發端于新董事長吉曉輝去年8月上任之后,這位前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以下簡稱“金融辦”)主任同時還兼任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際集團”)的董事長,后者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劃撥和人事調整,目前成為浦發銀行的控股股東(見股權結構圖),并直接隸屬于上海市國資委。
記者目前所掌握的信息顯示,上海市政府已考慮將上海國際集團和浦發銀行作為組建金融控股集團(以下簡稱“金控”)的一個平臺,但對于如何安排這個平臺與其他數百億股權關系復雜的金融國資之間的關系歸屬,雖已幾易其稿,但仍未定案。
眾所周知,上海的國資改革經歷過好幾輪效率極高的行政重組,但眼下在金融領域,卻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吉曉輝曾表示,去年12月初由上海國際集團報到上海市政府的整合規劃方案,目前還沒有得到批復。
“把幾百億金融國資整合到一個平臺里是不現實的,對于政府的實際操作和未來監管都會是個難題。” 上海國際金融學院的一位研究員認為。
上海金融控股夢
從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正式提出,到“十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設想的出臺,以及國際金融中心路線圖的拋出,金融控股始終都是上海繞不開的心結。
盡管上海浦東陸家嘴一帶遍布外資金融機構的總部大廈,但靠制造業在近現代立身起家的上海在金融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優勢。“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基本都在北京,而深圳的平安集團享受特區政策和香港金融中心輻射越做越大。”現任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表示,近年來上海較有實力的金融企業并不多。
目前國內在金控方向走得比較遠的公司主要是中信、光大、平安三家。中信集團金融控股的綜合經營醞釀于上世紀90年代末,2002年8月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中信控股公司正式成立,只是因為政策敏感,新成立的中信公司沒有“金融”二字。而2007年8月,光大銀行成功重組并獲得了中國第一張金融控股牌照,便直接更名為“中國光大金融控股集團”。平安集團盡管在2008年1月29日才摘得第三張貨幣經紀牌照,在整合旗下銀行業務后也開始了金控的步伐,并且民營資本的背景讓它的整合之路更符合市場化規律,從而避免了很多麻煩。
相比之下,上海金控雖然在早期起步是比較早的,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按照政策大部分進行了剝離。“1991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在上海成立,其前身就是早前于1988年成立的交通銀行保險業務部,由交通銀行全額投資,但1999年5月迫于當時分業經營的壓力,交通銀行忍痛和太平洋保險脫鉤,將其擁有的股權轉讓給上海市政府,同時劃轉的還有海通證券。”一位前交通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上海的金融機構股權都是按照有關法律進行多元化,因此股權比較分散。即使是金融資產比較集中的上海國資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公司”)和上海國際集團,對一些企業的股權也只有10%左右,并無控股權,而一些企業引進了海外戰略投資者,對企業發展方向亦早有規劃,董事會對企業發展的意愿與上海市政府的意圖之間可能會有分歧。
“按照金控一般的架構,金融控股公司對子公司必須擁有相對或者絕對控股權,才能發揮控股公司在資本組織和運營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作用。盡管上海國資委旗下的眾多金融機構已經掌握了幾乎所有金融業務經營牌照,但由于很多沒有控股地位,上海國資的金控版圖并不完整。”上海某銀行高層如此評論。
此前上海市政府曾希望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君安”)與上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證券”)合并,差異競爭共同做強證券板塊,但因為涉及國泰君安發展方向問題,最后不了了之;而上海國資公司也曾試圖通過控股太保填補保險板塊的缺失,但太保為登陸A股的定向增發,直接將上海國資公司的股份稀釋從而排除在十大股東之外。
除了政府推動外,有媒體披露稱上海國際、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寶鋼、申能集團、上實集團等本地金融企業和實業集團,多年來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與上海金融辦的溝通,并相繼向上海市有關方面遞交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報告。
不過,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公開表態,由純粹的投資公司或者非金融企業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未必是走向綜合經營的良好模式。由于政策環境不明朗以及市場風險的暴露,一些實業集團在政府的直接或間接授意下,逐漸選擇了退出這場競爭。
直到2006年,上海國際集團在上海市政府安排下增持浦發銀行股份達到23.57%,形成控股地位后,上海整合地方金融資源的發展思路才逐漸明朗起來,那就是在上海國際集團框架下建立以浦發銀行為核心平臺的金融控股集團。
平臺整合進行時
上海國際集團的前身——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國投”)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到海外發行債券和籌借國際商業貸款,累計融資40多億美元,有力地支持了當時上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正是在此基礎上,2000年4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權組建成立了上海國際集團。從一開始,上海國際集團確定的經營目標就是“逐步發展成為以金融產業為核心,以信托、證券為品牌特色的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團”,坊間稱其是“為金融控股而生”。
據稱,央行“金融控股調研組”2004年10月曾來到上海國際集團總部,目的就是針對《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與會計制度》——第一個關于金融控股的法規進行深入了解。在央行調研組的會議上,上海國際集團高層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發展成為金融控股公司的可行性。
此后,上海國際集團金融控股課題組對集團各部門、各子公司進行了調研,甚至前往中信金融控股集團取經。2005年1月,《建立SIG(Shanghai International Group)金融控股協同機制的可行性研究》在上海國際集團內部獲得批準立項并啟動。3年來,上海國際集團關于金融控股基本戰略的研究已先后多次向市政府匯報,闡述戰略選擇,并提出了相關戰略步驟的初步設想。
上述設想演變到今天,已經成為媒體所熟知的“三步走”戰略。不過上海國際集團董事長吉曉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陳,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光是把上海國際集團對浦發銀行的股權集中,就花了很長時間。
盡管是以浦發銀行為核心來搭建金控平臺,但在2007年以前,上海國際集團連同旗下上國投,合計僅只占浦發銀行11.74%的股權,其余股權則分散在以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為大股東的25家股東手中,為此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動用行政劃撥的方式將部分股權集中。此一役,上海國際集團連同上國投僅僅花費17.21億元,便增持了浦發銀行超過22%的股權。
2007年10月,上海國資委將持有的上海國資公司100%股權,無償劃入上海國際集團,并將后者從隸屬于上海國資公司的二級單位直接“提拔”到國資委麾下,變身國有獨資公司。2008年初,上實集團又將其名下3%的浦發銀行股權無償劃轉給上海國際集團的兩家子公司。
目前,上海國際集團已是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國泰君安、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并控股上國投和上海證券等本地核心金融企業。作為上海金控平臺設想中的框架企業,上海國際集團可以說基本“轉正”了。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上海國際集團董事長吉曉輝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解釋說,目前上海金控的定位是作為第一步的財務投資集團,第二步的方案是做戰略投資集團,加強對集團旗下機構的戰略協同,不僅僅是股權控制,這個方案已經上報上海市政府,等待批準。
重組后遺癥及變數
就在上海市對金融國資大手筆騰挪轉移的時候,從市場業界到政府高層,也傳來一些不滿和質疑的聲音。
不滿的聲音首先來自于被100%無償劃撥給上海國際集團的上海國資公司。據國內媒體報道,在兩家公司合并前的2005年和2006年,國際集團的盈利能力一般,年利潤與其資產規模不匹配,而國資公司同期卻完成高達幾億元的利潤。雖然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都達到200億以上,但論整體資產質量和市場化運作能力,國資公司明顯優良很多。
上國投2007年4月發布的《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2006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年底,上海國際集團的資產總額為310.7億元,負債總額為185.68億元,利潤總額為8.02億元,凈利潤為6.14億元;而被并入的上海國資公司,到去年年底,資產總額為231.14億元,負債總額為108.85億元,利潤總額為3.88億元,凈利潤為3.43億元。
更重要的是,完成劃撥之后,上海國資公司的資產規模正在逐步縮減,為補償上實集團和上海久事集團等公司對上海國際集團無償劃轉的浦發銀行股權,原上海國資公司持有的興業銀行、中國平安、復旦復華、交大南洋等上市公司股份被當作交換無償劃給了上兩家公司,據國內媒體報道,這些資產能有幾十億,而且變現能力非常好。
至于為何這么做,上海市方面并沒有給出公開的解釋,一位熟悉有關操作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外的金融控股集團都是這種模式,因為這樣才能利用同一只股票作為激勵約束的標桿,有效地形成內部合力,不然有可能會損害被并入企業的積極性,“這樣能彌補上海實力強大的金融企業不多的弱點,起到整體大于個體之和的作用。”
也許正是鑒于這個原因,由上海國際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上海銀行,才會在幾年前一直徘徊于加入金控和獨立上市之間,目前,上海銀行已準備開始定向增發并加緊了上市步伐,“如果不選擇上市,(上海銀行)難免會面臨被合并或者被劃撥的局面。”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分析說。
此位人士還判斷,國泰君安此前與上海證券之間的合并傳聞,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前者對金控的熱情,當然根本原因還是前者想擺脫行政束縛自行發展建立證券控股集團。
上海“大金融”計劃的一波三折,無疑是擺在2007年底上海市新上任的兩位副市長——主管金融財政的原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以及主管國資的原寶鋼集團總經理艾寶俊面前的主要問題,是堅持推進上海特色的行政重組,還是用市場化的方法循序漸進,這也許不僅僅是上海組建金融控股集團的模式問題,更是這個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