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商務部官員列舉德、日經驗,鼓勵中國企業利用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升值,加速海外并購
陳達
比起那些正猶豫是否進行海外并購的中國企業,中國商務部顯得更加果斷。
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上周六列舉德國和日本企業的經驗,鼓勵中國企業應利用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升值,加速海外并購步伐。
傅自應在“第六屆中國進出口企業年會”上表示,由于次貸危機導致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一些私營企業和機構陷入了暫時的困境,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并購機會。
“這些企業擁有知名品牌和強大的國際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如果我國企業能夠成功地并購,這些優勢資源可以為我所有,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傅自應說。
上述說法被認為是預示了商務部今年在這方面的政策走向。
在幾天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王勝文在談到政府今后加大對外投資企業推動工作的內容時,首先也強調要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和跨國并購等多種方式,形成一批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大企業。
今年以來,人民幣加速升值已經使不少中國進出口企業遭受損失。在目前正進行的廣交會上,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價格10%左右的方法來彌補,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中小型企業也不善于運用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
傅自應認為,中國企業在看到風險的同時,更應該看見機遇。
“在看到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影響的同時,也要看到升值可以降低進口和對外投資的成本。歷史上德國和日本的企業都利用本幣升值和外資相對廉價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大對外投資規模,由單純出口發展到出口和海外生產并重,實現了貿易和投資的聯系互動,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傅自應說。
在外界看來,傅自應的話語更多是在鼓勵中國企業加速海外并購以及建立全球網絡的步伐。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到2007年六年間,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597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6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之前在廣交會上發現,中國企業現在在海外投資上依然熱衷于東南亞地區,在資源類的投資上,非洲成為熱點。而歐美地區并沒有被廣泛提及。
東莞夢萊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慧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我身邊一些朋友到越南或孟加拉投資,根據反饋回來的信息,那邊勞動力成本比較便宜,例如孟加拉工人月工資只有人民幣三四百元。”
他告訴記者,孟加拉普通紡織工人平均月工資大約只有40多美元(合人民幣300元左右),而在珠三角的普通紡織工人平均月工資超過1000元。
由于國際貿易環境發生變化以及國內制造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國紡織企業加速“走出去”步伐,目前到柬埔寨投資設廠的中國紡企已超400家,到孟加拉的也近百家。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主任邢厚媛上周六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未來5~10年內,中國將在制造業、礦業以及服務業的海外拓展上加速,政府應該提供稅收便利以及放松外匯使用的相關管制,使這些“走出去”的企業能夠發行外匯債券進行融資。
在專家看來,政府下一步的政策考慮,應該繼續推動與有關國家簽訂經貿合作、投資保護、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為企業和政府間的合作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本報記者宋蕾、李溯婉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