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工業報》記者 陳祎淼
4月14日,由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共同主辦,歐盟商會資助的氣候變化和能源利用中德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高級副會長劉海燕在會上表示,中國的能源需求主要靠自己來解決,特別要靠大力節能。
劉海燕表示,中德兩國一直在多個領域保持交流與聯系,尤其在中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下,對節能、環保、新能源的技術和經驗有非常大的需求,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劉海燕介紹,當前,隨著世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球自然環境正在受到破壞,干旱、洪澇、雪災等自然災害日益頻繁,工業化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減少工業化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成為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已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緊迫性,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礎上,主動采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實施計劃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長;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研究及能力建設等政策措施。
2007年5月,國務院提出節能減排綜合性方案,明確了節能降耗的具體任務,包括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等約束性指標。批準了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
劉海燕表示,氣候變化和能源消費密切相關。中國努力提高能源效率和節約能源,制定了“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和加強國際互利合作”的能源政策。到2010年中國要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從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間,中國的單位GDP能耗降低了46.6%,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8億噸。同時,中國積極發展優質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結構,大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現在的再生能源占到一次能源的7%到7.5%,到2010年將提高到10%,并將構建清潔、安全、經濟、可靠的地區未來能源供應體系。這些努力既減輕了大氣污染狀況,也顯著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圖為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高級副會長 劉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