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2月27日電 (記者 車曉蕙梁思奇) 在深圳龍崗區經營了20多年玩具廠的臺商莊世良現在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玩具生意上,而是幫助臺商朋友們到中國內地尋找更好的投資地點。向內地遷移,正在成為不少珠三角臺資企業反復思量的大事。
莊世良是深圳臺商
協會的常務副會長,擁有2000多名會員的深圳臺協4年前成立了國內投資環境考察小組,建立了網站,收集國內各地投資信息,并組織會員前往考察。莊世良一直忙于此項工作。
“過去,向外遷移的還主要是電鍍、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業,自去年以來,一些制鞋、玩具、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也走上了遷移之路。”莊世良說。
事實上,珠三角工業集中的深圳寶安、龍崗兩區,東莞的許多鎮,以及廣州番禺,佛山的南海、順德等地區,以港澳臺資為主的外資企業向外轉移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根據深圳貿工局的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共有500多家企業遷出深圳,這些企業的年產值約150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時有發生的一些臺港資企業老板“走佬”(偷偷溜走)現象也困擾著珠三角諸城市。去年11月,廣州市番禺區欖核鎮一家陶瓷公司的臺灣老板在沒有辦理任何清算手續的情況下,留下一堆債務和不知情的員工,一走了之。
以港澳臺資企業為主的外企遷離、關停現象與早年外資企業大舉進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此,廣州臺商協會會長、番禺創信集團董事長吳振昌認為,珠三角的投資環境正在發生新變化,一些缺乏競爭力、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將首先面臨被淘汰的局面。
電風扇產量居全球第一位的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正富說,珠三角是靠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起家的。如今,單純的加工制造的生存空間已經受到嚴重擠壓。
蔡正富算了一筆賬:最近兩三年,深圳的普通工人工資從800元上漲到1500元左右,人民幣升值幅度也接近10%,而許多產品的出口退稅卻下調了五、六個百分點。“企業如果單純做OEM(訂單加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研發的毛利,在珠三角已經沒有生存空間。”
今年春季,廣州企業給新入職的員工開出的平均薪價為1160元人民幣/月,比上年同期上漲了13%。自今年四月開始執行的廣東省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也比過去平均提高了12.9%。備受矚目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增加了外資企業對勞動成本的預期……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認為,一系列新變化意味著長期被低估的人力資本開始升值,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得不面臨轉型或者梯度轉移,轉到勞動力更為便宜的地方去。
與此同時,珠三角各城市政府致力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新的城市規劃中,許多傳統型企業因環保等問題無法在原來的地方繼續發展。如深圳市劃定“生態控制線”,控制線以內的工業企業必須全部退出;東莞市政府在大嶺山鎮規劃發展以高新科技為主的松山湖工業園,原來在工業區范圍內的幾十家不達“高新科技”條件的臺資企業被迫遷走。
盡管一些中小型外資企業在逐步遷離,但近兩年珠三角諸城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金額仍持續增長,而投資項目數量卻有所減少,顯示外商投資質量顯著提高。
以深圳為例,2007年包括德國西門子中壓開關公司、香港超捷造織、臺資聚才集成電路設計等重大項目,以及意法集成電路芯片封裝、世紀晶源化合物半導體、中華映管等一批產業鏈中關鍵性項目順利落戶,新批投資總額超千萬美元的大項目達243個。
深圳的變化代表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在今年1月舉行的廣東省“兩會”上,省長黃華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大篇幅提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內需”等。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廣東省,產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調整。
然而轉型并非易事,莊世良形象地稱之為“穿著衣服改衣服”。他認為,在轉型的“陣痛”中,企業亟需得到政府的扶持。“向哪里轉、怎么轉,政府的指導和服務應更具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