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一: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貫穿《規劃》的主線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所謂“融合”不僅指物質層面的結合,更強調思想層面和發展觀念上的交融。即,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用信息化特有的集約發展方式完成工業化積累財富的任務,走出一條反映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來。為此,我們在制定《規劃》中認真貫徹“融合”思想,注意把信息化工作與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等方面的大政方針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引領信息化,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推進信息化,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信息產業為重點發展信息化,以惠及全民為宗旨普及信息化”的發展思路。
“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引領信息化”,“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信息產業為重點發展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化建設要堅持“需求為主導、市場為基礎”,真正成為化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類重大矛盾、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切實服務于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全局;堅持從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兼顧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切實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之路。“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推進信息化”就是指,要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通過自主創新,提高我國對關鍵、核心信息技術的掌控能力,發展獨具特色的信息技術服務,做強做大信息產業,全面保障信息安全。“以惠及全民為宗旨普及信息化”就是指,中國的信息化實踐要以為民、便民、惠民為基本出發點,努力消除“數字鴻溝”,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分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要建設普通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設施,大力發展公共服務,不斷降低應用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水平。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二:
深化應用是促進信息化全面發展的核心
《規劃》編制過程中,認真分析了全球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相互推動、快速發展形勢對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出發,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作為“十一五”信息化發展的核心工作和深化應用的重點領域。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三:圍繞實現“三個轉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
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方向轉變”。推動“三個轉變”是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著力點,為此,《規劃》從三個方面考慮了相關工作。
一是把加快信息技術與工業發展融合作為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核心任務。一方面通過繼續推進研發設計協同化、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提高工業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集約化生產水平;一方面通過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業的信息化改造和實時監控,以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實現精準、高效生產,有效抑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把發展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息服務和加快服務業信息化作為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關鍵內容。主要是期望通過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涉農信息服務的培育,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優質資源輸入農村,提高農民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信息化和改善農業專業協會的信息服務手段,促進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通過深化金融、物流、交通、旅游等服務行業的信息技術應用,加速傳統服務領域的現代化進程;通過培育數字內容產業,拓展電信增值服務,推廣數字電視,發展互聯網新興業務,形成我國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把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點工作。發展電子商務著重關注兩方面問題:首先是電子商務在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其次是互聯網新經濟模式和電子商務方便、快捷、低成本、個性化消費特點對刺激消費需求的影響。并擬從營造政策環境、規范網上秩序、強化支撐體系、培育專業服務等多方面人手,使發展電子商務成為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帶動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四:
立足建設和諧社會積極促進社會發展信息化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建設高效廉潔政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規劃》圍繞這一目標,提出扎實推進電子政務的發展策略。“扎實推進”包含著三層含義:
一是我國電子政務處于發展初期,人們對其本質、使命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尚需時日。因此,電子政務建設應堅持統籌協調、分布實施,循序推進的原則,嚴禁重復建設,杜絕一轟而上。
二是深刻分析當前電子政務建設中出現“信息煙囪”的原因和危害,認真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發展電子政務的不同需求和關聯業務的協同機制。把中央電子政務的工作重點進一步集中在標準、規范制定,基礎資源建設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等領域的重點業務系統建設上。
三是通過整合政務網絡資源、完善政務網絡平臺功能、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為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系統奠定基礎。
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安全生產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規劃》從促進社會公平,縮小不同地區、領域和社會群體獲取信息能力差距的目標出發,提出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低成本適用技術、培育公共信息服務的思路。按照這一思路,政府部門將進一步開放或整合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通過政事、政企合作模式,發展面向企業、公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科技、教育、文化、就業、醫療等公益性信息服務,形成長效發展機制;將大力促進醫療、醫藥、醫保的聯運,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體系提供支持;將健全各類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強化對重大危險源、事故隱患和災情疫情的有效監控,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和處理能力。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五:
從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出發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在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交流新舞臺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成為我們落實十七大精神、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又一重要任務。《規劃》從加強公共文化信息資源開發、營造先進網絡文化環境、積極利用互聯網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三個方面詮釋了今后網絡文化建設的工作重點。其中,加快各種形式民族優秀文化作品的數字化進程,鼓勵廣大群眾開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創作,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資源是網絡文化建設的核心。加強信息管理,規范網絡傳播秩序,是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網絡創造實踐,建設積極健康網絡文化的保障。積極利用互聯網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吸收各國文化精髓,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重要舉措。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六:
不斷完善基礎條件,扎實信息化發展基礎
十六大以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首先,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截止2007年,我國電話用戶數達到9.13億,互聯網用戶數達到2.1億,廣播和電視的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5.4%和96.6%,信息網絡已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次,信息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提高到目前的7.6%,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第三,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得到高度重視,相關領域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初步確立,法規、標準建設穩步推進,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不斷加強。
同時也要看到,這些基礎條件與快速發展的信息化需求比還有相當差距。例如,我國的基礎網絡和信息資源共享水平低,存在較為嚴重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三網融合”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又如,我國的信息產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受制于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完善。針對這些問題,《規劃》把做強做大信息產業、加強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強化信息安全保障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和重要支撐,與三個重點應用領域共同構成《規劃》任務的整體部署。
做強做大信息產業,關鍵在“做強”核心是“創新”。《規劃》把構建創新體系作為“做強”戰略的首要任務,在科技投入、財稅優惠、能力建設、市場準入和政府采購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工作要求。把發展戰略性產業作為“做強”戰略的切入點,力求在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加快軟件產業發展,促進關鍵元器件產品升級和培育新型產業群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把推進積聚式發展作為實現“做強”戰略的重要途徑,通過營造一批具有明顯政策優勢和良好發展環境的產業基地,集聚信息技術領域的科研、生產優勢資源,形成新的產業增長極。把培育優勢企業作為落實“做強”戰略的關鍵舉措,支持企業公平有序競爭,在聯合、重組、兼并中成長壯大;鼓勵企業各展所長,形成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專業企業為配套的產業生態鏈,提高我國信息技術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加強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既要考慮擴大規模增加覆蓋能力,又要提高設施效率保障良性發展。為此,《規劃》提出三方面的工作任務:
一是從深化電信、廣電體制改革入手,加快推動“三網融合”,整合傳輸網絡資源,提高信息設施效率,降低基礎網絡營運成本。
二是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傳輸網絡,全面提高網絡技術水平和覆蓋能力。
三是通過建立、完善普遍服務機制和推廣低成本實用通信技術,近一步加強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網絡環境。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要在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上下功夫。為此,《規劃》提出了四方面工作重點: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領域的法規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加強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信息網絡的容侵、容災和抗毀能力。三是保障要害信息系統安全,增強其災難恢復和業務存續能力,培育專業服務隊伍,降低安全防護成本。四是推動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
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之七:
營造有利于信息化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為了保障重點任務的完成,《規劃》提出了八項具體措施,分別是:進一步完善領導協調機制;深化電信和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規和標準;加大信息產業自主創新支持力度;拓寬信息化投融資渠道;加強互聯網管理;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信息化戰略研究和基礎工作。提出這些措施的主要思路是:
――要通過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壟斷行業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形成統一、高效、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信息管理體制;建立依法監管、執法有力,競爭有序,優勝劣汰的良好市場環境;形成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機制。完善信息化發展的體制環境,促進信息技術深化應用。
――要通過法規標準體系的建設、市場監管機制的建立,以及對外交流合作和基礎、戰略性問題研究,探討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摸索信息化發展規律,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國際環境,促進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要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扶植民族產業,為信息化奠定扎實、穩固的產業基礎,降低信息化成本,確保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