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單位:上海弗雷西閥門有限公司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并強調信息化是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確定,是建立在對傳統工業化反思基礎之上的。盡管傳統工業比曾對推進國民經濟功不可沒,但畢竟存在經營粗放、市場要素流動受限制,能者多勞上開放程序較低、忽視環境建設等問題。顯然繼續走下去是難以完成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任務的。
當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發達國家已處于后工業化階段。而我國,現代化進程雖已大規模展開,但工業化尚未完成,實現工業化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多重挑戰,中國必需找到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齊頭并進,趨利避害。所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就是在充分考慮過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國家計委曾培炎主任說,這個“新”是相對傳統工業化來講的,主要表現有三:
一是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國是一個后發展國家,這些年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中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二是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即“先發展,后治理”,代價相當大。而我們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是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同時出現了失業問題。而我們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擴大就業。十六大報告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作了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曾培炎認為,新型工業化這個概念包含著三個重要任務:
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在持續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在未來20年中,還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但是僅憑經濟規模的疊加,已不可能實現快速發展,只有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才有可能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二是要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矛盾。資源短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物耗的經濟增長模式,徹底改善日趨尖銳的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應的矛盾。也就是說,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正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的工業化道路。
三是要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到2020年,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將從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鎮化進程和結構調整中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顯然,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是重要渠道,當然在推進信息化的同時,重視發展傳統的制造業,擴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