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ICA2004(第五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大會)2004年6月16~19日在杭州召開。會議收到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論文3005篇,其中來自中國(包括大陸、香港、澳門、臺灣)2902篇。會議錄用論文1270篇,內容涵蓋了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學科在理論、方法、應用方面的所有領域。在三天時間里,以演講形式(110組,610篇)和張貼論文形式(3組,595篇),近1000位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而熱烈地交流。
報道一
前輩們的感慨
何毓琦院士(左)和戴汝為院士
兩位科學家臉上洋溢著笑容,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剛剛聽完的一篇大會報告所涉及的技術問題,一路走來。他們就是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外籍院士、IEEELife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終身會士)、哈佛大學教授何毓琦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戴汝為。
從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兩位教授相識在25年前,之所以友誼常青,是源于對自控技術的共同熱愛。這一次的相聚,無疑又是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11年前,他們與當時國際控制界知名學者談自忠、夏天長,國內控制界知名學者宋健、楊嘉墀、張鐘俊、李衍達、戴汝為、高為炳等院士共同發起,想搞一個只在華人參與的自動控制大會。沒有想到,到了今天,已不僅僅是華人,而是“全球”性的。戴教授回憶說:“記得第一次開的時候,我還把做的工作介紹給何教授,并請他提意見,我們非常誠懇地交談。我印象特別深。”說到此處,何教授很激動,他說:“到今天,看到這樣好的發展,我非常高興,我們會議的成長就像現在我們的祖國一樣,與改革開放同步,完全是個奇跡!”
“長期以來,無論是大陸還是臺、港、澳以及海外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動化界的華人專家、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集中在這一領域的華人精英,開一次面對現實、展望未來的科技盛會,為促進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動化的發展,為推動中華民族的科學和技術進步,為進一步提高華人在世界科學和技術界的地位作出貢獻。”這是談自忠教授在1993年第一屆“全球華人智能控制與智能自動化大會”的論文集的前言中寫的,歷史在不斷被書寫,前輩的希望與現實的距離在不斷地拉進。
據悉, 2001年10月,何毓琦教授被聘為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作為該校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領導制訂學科的建設規劃,致力于將中心建設成為智能與網絡化系統領域的世界一流研究機構。戴汝為教授一直在開放的復雜系統及其方法論的研究領域耕耘。
報道二
青年學者的憂患
采訪到香港科技大學的李澤湘、中國科技大學的叢爽與清華大學的周東華,他們用事實表達了其對中國自動化研究領域現狀的深思。
李澤湘(中)、叢爽(右)與本站記者
李澤湘舉了兩組數據。其一,最近美國的Nature雜志有2篇從事生物領域研究的華裔科學家的文章,他們在該領域做了一項調查:中國與美國相比,從事生物研究的科技人員數量,中國是美國的4倍,兩國的國家支持的實驗室數量相當,發表的文章數差不多,但中國有國際影響的文章只是美的4%。國際上講究“原創研究”。其二,機器人領域最具影響的《國際機器人》雜志2003年統計,我國提交的論文數量全球排名第二,美國第一,但最終被錄用的文章數量占提交數量的百分比,世界排名倒數第二,僅為3篇。我國從事此工作的科技人員數量及在該領域投入的資金并不比國外少。
但在有影響的工作方面、原創性工作方面,這些年來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再逐漸增大。問到其中的原因,李澤湘沉思了一下,說道:“也許我說的話,可能有些人會不高興。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科技體制,有“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認為做學問就要當官。假大空的東西多,實實在在的東西少。”李澤湘認為,此次收錄的論文,高質量的文章少,且很多領域遠遠落后。
談到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問題,李澤湘講,問題從實際中來,上升到理論高度解決之后,還要回到實際中去,我們這方面的研究就象很多數人認為的,是“兩張皮”,實際的東西沒有任何理論價值,理論沒有實際東西。叢爽舉例說某搞控制幾十年一位專家“說到實際應用還是PID好”。理論與時間的脫節,這其中有人的問題。中國不乏從事研究的人,但缺乏好的學科帶頭人,缺乏在國際學術界上“活躍、有影響”的人,所謂影響,當人們一提到他的名字,就知道他作出過哪方面的貢獻、哪些科研與他有關,像何毓琦。美國MIT AI Lab智能控制實驗室,一個實驗室孵化出的高科技企業中有85個公司在NASDAQ上市,這些公司的revenue 相當于泰國的GDP,他們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與實際結合的非常緊密。
會議期間中科院自動化所所長譚鐵牛教授做了題為Automate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的大會報告,反響熱烈。周東華告訴記者,在模式識別、自適應控制領域,我國有像譚鐵牛、郭雷這樣的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工作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處于領先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此次采訪過程中,老一輩科學家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及青年一代學者身上深深地憂患意識一直感染著筆者。正是他們對于自動化事業的強烈使命感與責任感,讓更多年輕人看到了中國自動化事業的美好前景!
何毓琦
控制論專家。美國國籍。生于中國上海。1953年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55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6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1-1969年,先后任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與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國哈佛大學工程、應用數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長期從事系統控制科學及工程應用研究,在最優控制、微分對策、團隊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智能系統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動態系統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導者之一。開創了微分對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識別領域提出了Ho-Kashyap規則等。與合作者共同開辟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這一系統控制中一般對策理論研究的新途徑。提出團隊論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結構。率先研究離散事件系統,奠定了“擾動分析”和“序貫最優”研究領域的基礎,已導致生產自動化和通訊網絡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獲IEEE的控制科學與工程獎、AACC的Bellman獎和ASME的Rufus Oldenburger獎等多項殊榮。何教授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自動化理論和工程實踐十分關注和支持。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戴汝為
(1932.12-),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科學院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82年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電機系作訪問學者。長期從事自動控制、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思維科學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發表《智能系統的綜合集成》等學術專著5部,學術論文180余篇。曾任國家“8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國際句法模式識別委員會委員,歐洲《Signal Processing》雜志海外編委,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科院技術科學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科院自動化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智能系統與智能技術國家開放實驗學術委員會主任、《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雜志主編等職。并受聘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學院的兼職教授。以及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三十余所大學的名譽教授。
李澤湘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1999年創立固高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1989年同時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學碩士、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碩士、電機工程與計算機博士學位。
李澤湘長期從事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靈巧機器手的操作與控制方面作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處于國際前沿,是這一領域有數的幾個國際權威之一。出版了兩本英文著作,書名分別是“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Robotic Manipulation”(與R. Murry和S. Sastry合著)和“Nonholonomic Motion Planning(與J. Canny合著)。開辟與發展了機器人在非完整約束環境下的運動規劃這一重要學術領域,發表了這一領域的第一篇論文,組織了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這一領域的第一篇專著.該工作獲97年自然科學基金三等獎.發表了供研究生用的第一本機器人學教材(中文版已發行,日文版即將發行),創立了香港科技大學機器研究實驗室與數控研究實驗室.在機械定位,以及公差的數學理論及算法作了大量的開創性的工作.在國際上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并具有重要的影響。
叢爽
(1961.4-),女,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赴意大利進行合作研究和攻讀學位,并于1995年獲意大利國家博士學位,隨后回中國科技大學做博士后。現就職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
她曾在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意大利佛那斯卡蒂(Frascati)國家實驗室、意大利羅馬大學信息與系統系等單位進行科研工作及合作研究。近十年來,主要從事有關運動控制和先進控制策略的應用基礎研究。她以解決非線性摩擦力的影響為背景,深入系統的研究了模糊邏輯控制、神經網絡控制、變結構控制、重復控制、遺傳算法等智能控制策略,為先進控制策略在具體應用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出并實現多種實用有效的先進控制策略及其方法,顯示出良好的應用背景。所做研究處于國際運動控制研究的前沿。出版專著兩本,并先后承擔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數項研究課題。曾獲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學者獎。目前的研究興趣為:運動控制中的多自由度機器人的協調控制,路徑規劃以及量子力學系統控制等。
周東華
(1963.9-)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過程控制工程研究所擔任教授、副所長。
1990年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制系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9月至1996年10月在德國杜伊斯堡大學電氣工程系擔任洪堡學者、美國耶魯大學電氣工程系擔任高級訪問學者。科研方向: 復雜動態系統的故障診斷、預報、容錯控制與智能維護技術,機動目標導航、定位與跟蹤,系統辨識,非線性系統的自適應控制。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擔任副秘書長、中國自動化學會技術過程的故障診斷與安全性專業委員會擔任秘書長、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在美國IEEE擔任Senior member、IFAC SAFEPROCESS 技術委員會擔任委員。1995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 (甲類)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1998年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9年獲得北京市頒發的 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200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獲國防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2001年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