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醫藥經濟
繼華蘭生物、天壇生物和北生藥業后,國內資本市場即將于近日迎來第四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而已經上市的企業亦在謀求資本運作擴大產能,血液制品行業新一輪的募資正在資本市場上演。
6月2日,上海萊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意向書已正式在證監會指定媒體刊載。公告顯示,上海萊士所募資金將用于公司血液制品生產線改擴建項目,以及研發和中試環節。
6月4日,華蘭生物公告稱,公司定向增發方案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募集資金凈額不超過擬投資項目資金需求量——30331萬元,上述資金亦將被用于血液制品生產領域。
募資背后的擴產沖動
記者從華蘭生物一位高管處獲悉,華蘭此次所募集的資金將用于新建2個單采血漿站,改擴建6個單采血漿站,以及年處理1000噸健康人血漿項目。這將有力保障公司產能進一步上量。
實際上,近年來血液制品供應趨緊,主因正是用于生產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漿供不應求。平安證券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杜冬松表示,從全球來看,血液制品生產主要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公司手中,中國亦在向這方面發展,所以國內血液制品企業必須擴建原料基地,有計劃地上量,以提升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通過GMP認證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共有33家,2006年僅有20多家企業正常生產,其中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主要有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成都蓉生、上生所、四川蜀陽等少數幾家企業。
作為國內主要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之一,上海萊士首發募集資金用于擴產的意向十分明確。公告稱,根據公司2006年度股東大會決議,本次首發募集資金擬用于人血白蛋白和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生產線改擴建項目、凝血因子類產品和特種免疫球蛋白產品生產線改擴建項目、研發質檢中心項目和中試生產線項目。
賣方市場已經形成
針對上述企業募資擴產的動作,亦有專業人士指出,新近發生的江西博雅事件將促使國家進一步加強對血液制品管控,上述改擴建的血液制品項目能否獲批存在不確定性因素。
不過,機構對此還是保持了較為樂觀的態度,多數認為:在血液制品供應趨緊的情況下,國家不會限制有資質的大型企業擴大產能。血液制品不良事件發生導致的政策緊縮,對作為行業龍頭的上市公司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由于血液制品已經進入賣方市場,生產企業基本上已不用在銷售環節進行投入,擴產將幫助企業突破產能瓶頸,進而提升業績。”杜冬松說。
來自國都證券研究所的報告同時指出,深圳中小板醫藥類上市公司2008年的動態市盈率的均值為40倍左右;而血液制品類上市公司,由于其稀缺性,市場給予了更高的市盈率,2008年動態市盈率為53倍左右。上海萊士股東結構簡單、沒有小非,在36個月內沒有股東減持壓力,有利于股價的二級市場表現,國都證券研究所建議積極申購。該研究所同時預計,上海萊士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有望分別達到0.60、0.87和1.11元。
據悉,上海萊士此次登陸深圳中小板,首發將采用網下向詢價對象配售和網上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定價發行相結合的方式,擬首次發行不超過4,000萬股,發行后總股本為1.6億股。
原料定成敗
記者調查過往資料發現,即便受到國家價格管控,血液制品企業的凈利潤還是頗為可觀,年凈利潤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而就在去年,國家物價部門還適當提高了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限價。目前業內較為一致的擔憂主要來自原料血漿供應不足導致的投漿量下降。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有關監管部門對漿站進行大力整頓規范,血液制品全行業出現采漿量較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國供漿量為4687噸,2007年預計不超過2000噸,同比下降約40%。而上述兩家公司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隨著募股資金投資項目的建成達產,上述兩家公司對健康人血漿的需求量相對于目前公司投漿量將顯著增加。公司能否獲得充足的血漿供應將對公司業績增長造成直接影響。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上述兩家企業專注血液制品領域多年,對上述風險具備一定的化解能力。根據投漿規模來看,華蘭生物和上海萊士在國內排名分列第一、三名。此次華蘭新建、改建單采血漿站項目都旨在進一步鞏固領先地位。而上海萊士同樣擁有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因素的優勢,其血漿綜合利用率相對較高,目前下屬漿站GMP改造完成后血漿采集量已呈現逐月增長態勢,從2007年9月~2008年1月月均增長率為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