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組成細胞的企業不僅是節能減排的焦點,而且是最終解決問題的關鍵角色。”在最近召開的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論壇上,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馮并表示,節能減排是企業應該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而綠色制造才是企業市場競爭的真正通行證。
企業具有雙重角色
馮并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里,企業將始終處于社會輿論漩渦的中心,甚至成為社會“苛求”的主要對象;同時,企業又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角,公司化的運作模式是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保證,因此資源配置及其使用效率主要體現在企業的日常運營過程中。
馮并強調,社會責任和節能減排并不是一個階段性的話題,兩者都具有未來的持久性,并且需要整個社會,包括科研機構、政府機構、社會團體、產業部門和廣大公眾的合力推進。
在馮并看來,企業將被賦予嶄新的角色定位,即在承擔經濟責任、追求銷售規模和營業利潤的同時,必須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遏制地球氣候變暖等領域肩負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具有一定剛性的國際慣例,并且呈現出逐漸演變為不容侵犯的法規、法律的趨勢。據了解,我國在環保領域已經制訂《環境保護法》,新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法》及其指標評價體系也有望在今年內出臺。
馮并認為,從廣義來講,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涵蓋三個層面:誠信與產品、服務質量,這是一種原發性的社會商業倫理;舉辦慈善活動和公益事業以回報社會;風險管理逐漸突破既有的投資風險、商業風險的內向思維,擴展到與社會利益有關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勞資關系,環境保護、人與社會機體的健康等。
企業履責不能“置身事外”
盡管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但在馮并看來,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長遠發展考慮,我認為節能減排在企業當中推進的不平衡格局尚需進一步打破。”
他進一步解釋說,盡管我國確定的178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造紙等領域,但是全面落實節能減排不僅要突出重點,更需要整個社會,包括科研機構、政府機構、社會團體、產業部門和廣大公眾的合力推進。
馮并強調,節能減排是所有企業應該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只有路徑和方法不同,而沒有置身事外的特殊性,“如一般制造業、運輸業、物流業、商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其他各種服務企業,都應當把節能減排納入自己的社會責任體系,甚至是金融業、證券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也不例外。”
換言之,節能減排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產業分工和企業運作本身就是互相影響的市場經濟行為,看似不相關的企業實則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關聯性。
可以肯定的是,為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個體即將面臨的節能減排形勢必將更加嚴峻,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將尤為繁重。放眼國際社會,聯合國現階段正在努力達成一項旨在抵御世界氣侯變化的契約,力爭在2050年之前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
綠色制造才是真正的市場通行證
馮并坦言,在推進節能減排過程中,全社會不僅要著眼于存量企業的節能減排行動,而且還要把好市場準入關口,嘗試以承擔社會責任能力作為重要的準入參數,甚至在節能減排方面實行一票否決制度,“這將對市場監管者、創業者和投資者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或者說,做企業、做項目也要‘優生優育’,并且優在節能減排。”
據馮并介紹,在美國職業經理人管理的資本中,每9美元投資就有1美元與承擔環保等社會責任有關,“對于投資者而言,并不是擁有資本、土地、勞動力就可以通行無阻,節能減排的綠色環保技術才是真正的市場通行證。
他建議,我國制造企業要利用節能減排的標準化手段,致力打造綠色產業鏈,推廣綠色制造模式,涵蓋工藝流程、產品生命周期,產品設計、材料使用、元器件制造、產品組裝、使用和回收等環節。
馮并認為,在后品牌時代的今天,企業社會責任和節能減排或將成為未來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