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原油供應不足和需求增長、美元貶值是推高油價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可通過國際關系合作、海外投資、加強中美之間經濟對話等措施來應對。——管清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
當前,國際油價迭創新高,甚至一度逼近140美元的高位。在高油價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和中國崛起戰略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石油生產和消費都呈現上升趨勢,不同的是,產量的波動幅度要大于消費量的波動幅度。再者,由于原油投資和生產的周期一般都需要幾年,因此產量在短期內相對固定,產油國對于石油消費國需求的變化反應也相對滯后。所以,當需求出現較大幅度增長時,價格就會走高。
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60%以上集中在中東地區,特別是沙特阿拉伯等中東歐佩克國家,這些產油國的生產對國際油價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沙特擁有每天200萬桶的閑置產能,可以通過調整本國的閑置產能來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但是,針對目前的高油價,沙特等國不認為是供給方面的問題,而認為是金融投機導致價格上漲。因此,沙特等國即便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也沒有采取增產措施。更為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地質學家預言的石油生產峰值正在成為現實,這也加劇了市場對原油供應的擔憂,進一步推高了價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中國無法影響產油國的生產,但卻可以通過國際合作發展與產油國的雙邊關系,鼓勵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保障國內能源供應。
原油需求的強勁增長也是推高油價的重要因素。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原油需求雖然出現了明顯下降,但是來自亞太和中東地區的需求使得全球原油消費總量維持在較高的增長幅度。一些大國如美國、印度等國在國內實行低油品價格政策,客觀上刺激了原油需求的增長。而產油國自身需求的增長也成為油價走高的重要推手。根據BP公司最新的2008能源統計數據,中東地區的石油消費需求增長幅度甚至超過了亞太地區。中國也是實行低油品價格政策的國家之一,因此國內能源政策調整的空間很大。盡管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仍然支持繼續對油品消費的補貼政策,但這一政策必將在適當的時機作出調整:在國內成品油市場塑造競爭性市場主體,實現市場定價,通過經濟手段改變市場主體的能源消費行為,遏制對能源的過度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從本質上來說,油價的波動是種貨幣現象。作為原油交易的結算貨幣,美元匯率的走勢間接影響油價走勢,美元貶值,油價走高;美元升值,油價下跌。新千年以來,美元匯率下跌超過40%,美元大幅度貶值推高了以美元標價和結算的原油價格。如果說之前油價高漲更多的來源于供需基本面因素的話,那么2007年8月份以來的油價上漲則更多地來源于美元的貶值。因此,中國應加強與美國的協調與溝通,應當把中美之間經濟對話能源議題和貨幣政策議題結合起來,并充分預估兩國貨幣政策實施對能源價格的影響。
由于石油的重要性,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原油價格走勢,這也使得預測油價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然因素、地緣政治因素等也會通過影響供給和需求間接影響到油價走勢。就目前情況來看,在供需基本面緊張的態勢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即便美元由弱轉強出現升值趨勢,原油價格也不會大幅度下跌,并仍將維持高位運行。(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