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TV東方時空
CCTV《東方時空》2008年5月10日播出《暖春之旅——從JFE看日本循環經濟》以下為節目內容。
塑料瓶變身成衣服
記者:現在我所在的是位于日本川崎的JFE公司,JFE公司是一家鋼鐵企業,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三大鋼鐵企業,但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鋼鐵企業里有三個比較特殊的工廠,主要是進行塑料瓶、塑料板還有家用電器的回收再利用。在這樣的一個鋼鐵企業里搞廢舊產品的回收再利用,似乎與鋼鐵的生產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但是JFE人把這三加工廠稱為JFE的綠色工廠。
記者: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車間要完成的是瓶子的細化分類工作,您可以看到,我身后那些都是家用的一些瓶子,比如說塑料瓶,罐頭還有我們喝的飲料的鐵罐頭,就在這里首先被倒出去,然后通過我們這里的傳送帶,送到上面的第一個環節,開始第一次分類,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寫的是破袋供給,它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家里的瓶子外面有一層塑料袋的話,那么在這個位子這個塑料袋被打開,進行第一次分類,那么分類之后的塑料袋去了什么地方呢?在這里。
塑料袋被分離出來了,里面的那些瓶子罐子繼續通過這條傳送帶往上走,可以看到,那些瓶子罐子在一個封閉的傳送帶里進入到最上層的三層空間,在那里要進行金屬和塑料制品的分類,也就是說,如果是一些塑料瓶,那這個時候,它和鐵瓶子、鋁罐子在那里進行分類了。
首先被分類出來的是鐵制品,在分類的過程中,里面有一個巨大的磁石,鐵制品就是靠磁石的力量首先被挑選出來,現在出來了都變成這樣的東西了。
最后被篩選出來的就是這些塑料瓶,這些塑料瓶外面的蓋子只要是金屬蓋的都已經被篩選出來了,現在這些塑料瓶已經被打包成了一個大的塑料包,然后要進入下一個車間進行再利用。
現在被篩選出來的是一些鋁制品,鋁制品是靠磁場的力量被吹出來的,出來了之后,工作人員還在外圍進行篩選,主要是看看有沒有一些比如說鐵這些的東西附著在表面,如果要是有要靠人工的辦法把它挑選出來。
記者:剛才我們看到在第一個車間進行分類的塑料瓶被被運到了這里,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塑料包,在這里要進行更加細致的分類,經過這個扯進的最后分類,然后再進行再生之后,這個小小的塑料瓶會變成我們根本想象不到的全新的塑料產品。
記者:現在您看到的這套設備是整個塑料瓶的再生利用過程中的一套關鍵技術,在這里這樣的塑料瓶會被非常非常細致地分解,分解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外面的這層塑料包裝都要被分解出來,它是靠空氣吹的力量把它吹出來,您可以看到在這里,這個大塑料袋里全都是我們剛才漫道的塑料瓶外面的塑料包裝,這個被分解出來了之后,在里面的設備里會被變成這樣的一個一個的小顆粒,看上去這樣的小顆粒似乎沒有什么用處,其實在鋼鐵的煉制剛才中它可以被用作非常好的還原劑,價值是非常大的。
JFE集團株式會社企劃部部長鈴木昌范:為了最后做出比較好的產品,瓶蓋的分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序,這個全部都是自動化來進行瓶蓋的分離。
記者:我們看到在前一個步驟,所有的這些塑料都已經被打碎了,那瓶蓋是用什么樣的辦法分離出來的呢?
鈴木昌范:是用水的浮力,輕的東西是瓶蓋,重的是瓶身。
記者:如果有一些瓶子蓋,比如說是金屬的?
鈴木昌范:現在日本幾乎所有的瓶蓋都是塑料的。比較好分離,可以再利用。
記者:像這個東西被打碎了之后,還能做什么用呢?
鈴木昌范:這個是作為成型材料,成型材料的意思,把它熔掉以后做別的塑料的東西。
記者:現在我們看到這套設備是在做什么工作呢?
鈴木昌范:這個是剛才打碎了的碎片在這里用堿性溶劑來進行洗滌的,洗好了以后就變成這個樣子。
記者:洗滌前后的樣子變化非常大。
鈴木昌范:是,完全不一樣。這個是做成產品的時候起到很好的作用,洗好了,這樣好的東西所做出來的產品質量非常的好。
記者:我手里的這個塑料瓶經過這一系列的篩選、分類、粉碎、洗滌,最后形成的這個產品就在這里展示出來了。您看,這個塑料瓶最后變成了這樣的塑料制品,變成了這樣的塑料包裝袋,那么這些產品似乎還都能夠看出塑料瓶的影子,再往后它竟然可以變成這樣一把傘。其實,更讓我感覺驚訝的還不是這把傘,這個塑料瓶竟然變成了這樣一套衣服。我想問一下,這件衣服全部都是靠這個塑料瓶做的嗎?還有沒有加入其它的一些東西?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根據產品的要求不同,一般聚乙烯的成份大概是75%左右,25%用其它的棉,其它的材料來進行混合,來做衣服的。
記者:我想冒昧地問問,用這樣塑料瓶做成的工作服日本人會穿嗎?比如說您穿這樣的工作服嗎?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完全沒有問題,我經常穿,因為我們穿回收再生的東西有點自豪感。我現在身上穿的就是塑料瓶所做出來的工作服。
記者:像棉的一樣。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這個棉和聚乙烯混合的衣服。
記者:在這個衣服袖子這兒都印了這樣一個標志,這是回收再生使用的標志嗎?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沒錯。在這根領帶上也有這個標志。
記者:用塑料瓶再生利用做成服裝、領帶價錢怎么樣?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價格完全沒有差異的,完全一樣。
記者:跟其他的塑料制品比,它是貴一些還是便宜一些?
JFE塑料瓶再生利用工廠職工: 因為很多消費人士為了促進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我們是寧愿付出比較貴的價錢,也愿意買這種產品的。
記者:剛才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就詢問工作人員,在再生利用過程中哪項技術才是他的核心技術?JFE的工作人員跟我說,其實在再生利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技術設備,而是人要有環保的意識,比如說剛才看到的塑料瓶的再生利用,如果在塑料瓶分類的過程中,有一個市民在這個塑料瓶子里放了一粒石子,而在篩選過程中,這個有石子的塑料瓶恰恰沒有被篩選出來,那么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一粒石子,我們剛才看到的整套再生利用的設備都會受到影響,設置被破壞掉了。因此,在再生利用這個問題上,擺在首位的恐怕應該是環保意識,而不僅僅是好的技術設備。
據JFE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日本,全國一年產生的塑料瓶廢棄物大概在50萬噸左右,其中有18萬噸得到再生利用。作為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JFE從2000年開始進入城市廢物再生利用產業,經歷了很長一段沒有盈利的階段。
JFE工程株式會社總經理岸本純幸:我們初期為什么不能夠盈利?因為當初人們投放垃圾時,把各種各樣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我們要花很大的成本去分選這些垃圾,這部分的成本很高。但是自從三四年前開始,人們開始有明確的環保意識,很自覺地把垃圾進行分選,大幅度降低了我們分選的成本,這是一個因素。
為什么我們能把這種不太盈利的事業長期持續下來呢?著眼于將來,我們預測,比如十年以后,這個項目大概會成為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具有商務型、集聚性的一個事業,所以我們一直持續下去。現在看來是這樣的。
廢舊家電再利用率99.7%
記者:現在我們進入的是JFE廢舊家用電器的再生處理廠,比如說家里的廢舊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都是在這里進行再利用的,但是這里和我們剛才看到的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廠最大的不同是,在這兒我們沒有看到那些大的機器設備,首先看到的是很多工人在手工拆解這些家用電器,這似乎與日本我們想象中的現代化、機械化的特點不太相符。為什么沒有什么大的機械設備進行分解?是因為這種設備研制成本會比較高嗎?
JFE集團株式會社企劃部部長鈴木昌范:不是,因為家電拆開這個部分,手工來做比較好,因為人會注意小小的東西,拆起來比機械的分解效果好,比較細的東西也可以拆開。
記者:要細到什么程度呢?
鈴木昌范:在家電里面的每一個零件都可以分開出來,如果是機械,全部的東西一下子把他壓迫或者打破的話,沒有辦法拆開這么細。
記者:如果靠人工來拆解的話,成本是不是又上來了?你們考慮過成本的問題嗎?
男翻譯:沒有,為了把這個東西拆開的好,拆開的細而這樣做,不是成本的問題。
記者:這里要回收處理得是電冰箱,冰箱要怎么處理?
鈴木昌范:電冰箱里面的東西用手工來分開之后,外面殼的部分在這里放到破碎機去機械地進行破碎。
記者:破碎了之后,還要再進行分類嗎?
鈴木昌范:是,這是根據需要分成鐵,有色金屬,塑料等等的東西。
JFE城市廢物再利用公司職工:這是破碎機里面所進行的工作,現在是冰箱的殼在進行打包,兩三秒鐘可以打破一臺,變成一片一片的鐵片。
JFE城市廢物再利用公司職工:一個冰箱進來以后,兩三秒鐘可以完全打破掉。打碎以后的鐵片就像這樣子從打碎機、打破機的出口處出來。冰箱里面的“安置”這部分東西是用吸氣機來把它吸上去。其他的有重量的東西往下掉下去,然后用輸送機來搬運到那邊。這里把鐵粉吸上去,在右邊這個地方把銅和鋁分離,然后剩下的東西全部都是塑料。
記者:它最后的回收再利用的比率有多高?比如說這樣的一個電冰箱,最后可以再利用的有多少?不能夠用的,最后只有扔掉的占多大比例?
鈴木昌范:這里面再資源化率是99.7%,所以不能用的部分只有0.3%。
記者:最后不能用的那0.3%是什么呢?
鈴木昌范:灰塵,電視機里面的灰塵而已。
目前在日本,每年產生的舊家電大約為2200萬臺,其中25%進入二手貨市場,不到25%報廢,還有1200萬臺,也就是一半多一些的舊家電會被進行再生處理,將處理后的鋼鐵和塑料作為制鐵原料有效利用,達到了很高的再生利用率。而根據2001年4月日本開始施行的廢家電再生利用法,在再生利用的過程中,每一臺廢舊家電的廢棄者,也就是它的主人,和當初的生產廠商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記者:家里的廢舊的家電是要自己花錢才能夠送到這里進行處理的,是這樣的嗎?
JFE城市再生株式會社總經理塚本英夫:是這樣。一個電器產品,它有一個再生利用劵,要由消費者來購買,負擔這個費用。
記者:比如家里的一臺電視機我不想要了,想把它送到你們這里進行循環再利用,需要付多少錢?
塚本英夫: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四種家用電器,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還有空調機,平均起來一臺的處理費用負擔的成本是三千日元左右。
記者:三千日元左右,這和中國好像恰恰相反,你們一開始就是廢舊家電需要普通百姓付費才能夠處理得嗎?
塚本英夫:確實是開始由消費者來負擔這個成本來進行再生利用,
日本的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這個法律規定,一個是消費者要想報廢這個辦理的時候,是要自己承擔費用,承擔成本,再有這個產品在生產的時候,對生產廠家來講,法律是要求他要在報廢的時候要由生產廠家負責去處理,進行廢舊的處理。所以我們接受廠家的委托,具體的再生處理是由我們來進行的。所以這個法律是從一個頭一個尾,終端,一個末端,兩方來進行制約。
這個做法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爭議,也產生了很多的反對意見,但是由于國家制訂了法律,逐步經過七八年的時間以后,逐步人們開始會有一種明確地要保護有限的資源要進行再利用的這種思想,可以說是在一般國民當中已經是普及了。
2000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廢棄物處理法》(修訂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因此,這一年也被命名為日本“循環經濟立法元年”。 和“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同,循環經濟指的是通過生產與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的融合,強調首先減少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環境友好生產。隨著相關法律的健全,近幾年,日本國民的環保意識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進而推動了日本構筑循環型社會的進程。以JFE和它所在的川崎市為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座環保城,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形成了經濟和環境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
記者:環保城生產這樣一個項目,它給我們川崎市除了帶來環境的改善之外,還帶來什么?
日本川崎市市長阿部孝夫:首先可以改善川崎市的環境,這是最大的好處,同時用廢棄物進行再利用,然后把它作為資源來使用的話,它的一種作用就是將來當資源干枯或者是缺乏資源的時候,可以把廢棄物作為資源再利用,是考慮到未來的發展非常先端的一種做法。
記者:對于具體到川崎市呢?
阿部孝夫:比如說我們這個城位于一個示范項目的時候,在中國發生公害問題的時候,我們這個做法,我們這個機制或者我們的技術可以向中國提供,這樣也是可以促使我們產業的發展。
5月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東京簽署了《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
雙方確認,中日兩國作為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將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作出貢獻,重點開展能源和環境領域合作。5月9日,胡主席訪問日本川崎JFE企業,正是體現了中日兩國今后在環境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廣闊前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經濟取得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為自己的生存環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對于目前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中國來說,值得大力借鑒的。根據兩國協議,今后三年時間,中日兩國將開展1萬人規模的環保和節能方面的培訓,大批中國的專家和在一線工作的工作人員將到日本分享環保經驗。相信在更長遠的未來,中日兩國將在環境領域開展更深入地合作,攜手為世界的環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