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時報
艾豐
中國經濟界、企業界最動心的期望之一就是借用2008奧運會在世界范圍內打響中國品牌。想當年,日本人這樣做了,獲得了成功;韓國也這樣做了,也獲得了成功。現在輪到中國了,我想也會獲得成功。這倒不是一個簡單的輪回概念,而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實力、經濟發展、企業成長、品牌意識已經為實現這個夢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像肥沃的土地上已經長出了一批茁壯的樹苗,等待著一場甘雨,迎接枝繁葉茂的明天
中國人目前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開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
中國經濟界、企業界最動心的期望之一就是借用2008奧運會在世界范圍內打響中國品牌。想當年,日本人這樣做了,獲得了成功;韓國也這樣做了,也獲得了成功。現在輪到中國了,我想也會獲得成功。這倒不是一個簡單的輪回概念,而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實力、經濟發展、企業成長、品牌意識已經為實現這個夢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像肥沃的土地上已經長出了一批茁壯的樹苗,等待著一場甘雨,迎接枝繁葉茂的明天。
從品牌理論上講,和經濟相關的品牌主要有五種:商標、商號、共用品牌、借用品牌、載體品牌。奧運會就是屬于借用品牌。所謂借用品牌是指這個活動本身雖然不是經濟的,但是我們可以借用過來讓它發揮很大的品牌作用。中國人最早懂得借用品牌作用的是廣東三水的“健力寶”,它積極贊助中國女排。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女排連續獲得了“三連冠”,被世界注目。獲得第三個冠軍的時候,女排在日本東京開新聞發布會。一位日本記者問:“你們為什么能夠獲得三連冠?”一位女排姑娘回答道:“因為我們喝健力寶。”日本記者寫文章說,中國女排能夠獲得三連冠,是因為她們喝“東方魔水”。于是“健力寶”借著這個名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奧運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體育活動,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想方設法更好地借用這個品牌打造自己的品牌。
要很好地借用這個品牌,首先要開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開奧運會,這還是奧運歷史上的第一次。開好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是做好三件事:第一件,做好奧運會的各項準備工作和組織工作。如果不說“最好”,也要爭取“最好之一”。第二件,在這次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爭取獲得空前的好成績。如果能夠做到金牌總數第一那是最理想了。第三件事,通過舉辦這次奧運會,北京的建設、中國的經濟、中國的品牌獲得了空前的進展,中國的國際名聲獲得了空前的提升。在這三件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件事。如果我們通過2008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和組織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么,其他的事情都好說了,即以品牌而論,國際品牌的形成,當然要靠產品形象,要靠企業形象,其實更要靠國家形象。
在良好的國家形象的基礎上,這個國家的品牌才能夠更好地被世界各國的人們所認知和認同。
要很好借用奧運會品牌,我國的企業就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奧運會的工作,包括參與贊助奧運會。我國已經有聯想、中國移動等一批企業這樣做了。例如聯想通過贊助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頂級贊助商”的稱號,其實這個稱號就是最好的借用品牌。例如恒源祥,企業的規模不算很大,但是通過積極努力也獲得了“2008奧運會贊助商”的稱號。贊助奧運會,從企業自身來講可以獲得最好的廣告效應。
奧運會是世界各國人們都十分關注的賽事,人們在關注這些賽事的同時就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你,甚至記住了你。如果不是通過奧運會,而是通過一般的廣告達到同樣的效果,那要花費多少精力和財力!
要很好地利用奧運會這個品牌,還需要我們的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特別是奧組委想出更多的辦法,更好地利用這次機遇。例如,我們能不能在奧運會中更多使用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體育用品和其他用品?例如,奧運會的官員、志愿人員、工作人員能不能更多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品牌的服裝?例如,在奧運會期間能不能更好地組織中國產品和奧運會紀念品的銷售?如此等等,很需要我們大動一番腦筋。建議奧運會組委會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聯合相關的經濟組織(比如各種協會)來負責籌劃和實施這方面的工作。
要很好地利用奧運會這個品牌,還需要正確解決文化的融合問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是需要分析的。在文化藝術領域可能是如此,但在更廣泛的活動中,尤其在經濟活動中,就未必是這樣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所謂融合就是把民族的文化要素和世界通行的文化要素融合在一起。例如這次奧運會的吉祥物設計,有中國民族文化的特色,但又不完全是中國文化的翻版。
中國的象征物是龍,但考慮到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并不代表吉祥,所以就沒有采用。我們在品牌文化的設計中,在產品形象的設計中,同樣要注意到這個問題。應該說,奧運會是中國企業了解和學習世界各國文化的大好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更深入地研究和實施文化融合問題。這是中國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關。(02053)
艾豐,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經濟日報原總編輯、高級記者、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高等學校教授,清華大學新聞學院顧問;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質量協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科技創新和名牌培育委員會主任、中國企業管理培訓推進行動組委會主任、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中國名牌戰略最早倡導者之一,是公認的名牌理論權威專家,著名經濟學家。曾經擔任中國質量萬里行組委會主任和中國第一個名牌組織——馳名商標保護組織主任,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大力推進中國名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