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上海國資整合是本地上市公司重組升溫的一個重要信號。上海本地國企重組是在央企整合背景下,大股東利益的驅動下,地方政府協調下展開的國有資產結構調整,其很可能成為地方國企整合高發的前奏。
國資委撮合上實入主上藥集團
在上海本地國企股加速整合的同時,關于上海醫藥集團的控股權歸屬問題也傳出消息。昨日,上海醫藥集團知情人士向記者證實,上海市國資委將一次性將其下轄兩家集團持有的上海醫藥集團60%的股權,劃歸給上實集團。由上實集團重啟上海醫藥集團的重組。
該知情人士稱,目前上海市國資委已經將關于劃撥股權的文件下達給有關企業,上實集團不久將會對上海醫藥集團進行盡職調查,擬定重組方案,最近一定會有新的動作推出。不過預計重組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另悉,有關方面已達成了比較一致的思路,上藥集團整體獨立上市,股東分享收益,并優先償還銀行債務。如果此想法成行,意味著上藥集團2年多前戛然中止的資本之路,有望再度啟動。
華潤重組上藥陷僵局
成立于1997年4月的上海醫藥集團,由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華誼(集團)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各占50%的股權,注冊資本29.92億元。2002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控股的華源集團耗資11億元現金,分別收購上述兩家股東持有的上藥集團20%股權,同時,三家股東按照4:3:3的比例對上藥集團增資,使上藥集團的注冊資本增加至31.5872億元。
2005年9月,長年借助外部資金瘋狂擴張的華源集團陷入資金困境,整體銀行負債至少250億元,數家銀行對其聯合逼債。華源所持上藥集團40%的股權被上海幾家銀行凍結。2006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授權中國華潤總公司全面接管華源集團,代理其行使出資人資格。
但事實上,自華潤集團宣布接手華源集團后,一直未能成為上藥集團的真正控制人。重組上海醫藥集團的計劃也一再擱置。
2006年6月,華潤集團董事長陳新華來到上海,與上海市相關領導達成共識:上海市政府在南匯劃一塊地給華潤做醫藥產業園,華潤投100個億,將上海市的醫藥企業遷入該醫藥產業園,將上藥打造為華潤醫藥產業的平臺。但華潤的投資并沒有落實。
2006年下半年,華潤向上藥其他股東提出召開上藥董事會,審議上藥集團董事和高管的重新任免問題,但是該提議未獲上藥集團其他股東的回應而不了了之。
2007年8月初,華潤集團董事、華源集團總裁閻飚再次拜訪上海市國資委負責人,就上藥問題提出三點要求:第一,將上藥股權解凍,定向拍賣給華潤集團;第二,由華潤派遣上藥的董事長和黨委書記;第三,進一步增持上藥。對于上述要求,上海國資委方面顯然有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對增持上藥這一點,表示不太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不久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親赴上海,與上海市政府以及華源上海本地的債權人進行交流,其間也談到了上藥集團股權問題,但上海市國資委沒有讓步,不愿再出讓控股權。
上海國資整合加速
就在華潤重組上藥陷入僵局之際,上海國資整合卻風起云涌。包括上海廣電集團、上海水產集團、上汽集團、上海華誼集團、上海外高橋在內的上海國資主力紛紛加入整合行列。按《上海市“十一五”國有資產調整和發展專項規劃》,到2010年,上海國資委至少會將30%以上經營性資產集中到上市公司。
上海市國資委借助資本市場深化國企改革的途徑,一是在國有資產整合基礎上,積極推動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一是提倡對國有大集團的非主業資產,有步驟、分階段地加以剝離或退出,促進企業資產向關鍵領域、核心業務集中。
去年底,上海市國資委對外公布了兩批共24家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的主業目錄,這是上海第一次明確界定大型國企的主業范圍。當時上海市國資委主任楊國雄表示,2008年底要完成全部企業集團的主業目錄。
而在之前的兩批主業目錄中,作為上海醫藥行業兩大龍頭企業的上海醫藥集團和上實集團均沒有顯示。其中,上海市國資委冀望上實重組上藥,打造上海醫藥平臺的愿景漸顯。
作為上海市最大醫藥集團,上藥集團有中西藥業和上海醫藥兩家上市公司,業務主要包括抗生素、原料藥、中藥與天然藥物、OTC和處方藥在內的五大事業部。作為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企業,上實集團是上海市在海外建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