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時代臨近能源市場將尋找新的平衡
2008年2月29日,北京到處都在流傳一個消息:“據稱,今夜11點后油價將上調,據說幅度較大……”盡管消息不一定準,但收到信息的人們還是決定先把油箱加滿,于是在這個周末,北京到處是加油站門口排起的長龍,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令人郁悶的交通擁堵。
這個以訛傳訛的消息雖然過去,原油期貨價格到3月5日已經達到盤中104美元/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鄧郁松博士認為,盡管從1985年歐佩克提出要從維持高油價戰略逐步轉換為“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以期形成長期的影響力,但新能源的介入正令其影響力減弱。
“在2030年之前,世界市場供求總量基本是平衡的,這種穩定以市場結構為前提,也就是說現在到了一個新階段,到了一個尋找新平衡的時期。”
后石油時代臨近
從木材時代到煤炭時代,人類走了幾千年,而石油時代之后人類往哪里走,是全世界都在討論的問題。
3月2日在河北廊坊召開的“2008年中國二甲醚(DME)高峰論壇”上,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將能源發展的方向總結為:從高碳到低碳,并希望走向無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目前的常用能源中,煤炭分子當中碳含量最高,石油分子次之,天然氣碳含量更低,而太陽、風能則是無碳能源。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9月8日的悉尼會議上,對中國未來能源發展技術問題做了“發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的承諾。
徐錠明將此理解為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對能源工作的具體要求。
但到目前為止,世界能源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煤、核能、水電這幾大類型,而它們之所以成為主導的能源產品,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就是,規模化與性價比。
身兼《能源法》起草專家組組長的徐錠明在此間透露,高油價使得我國《能源法》制訂出臺時間加快,近日草案已修改完畢,將上報國務院審查。他同時強調:“200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專門對替代能源做了總體部署,總的來說就是以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代替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建立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將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油價的秘密
“我認為在未來十幾年里,油價大幅波動的狀況不會變化。”鄧郁松認為,尋找規模化的替代能源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漫長過程。“替代產品的選擇面臨的難點,包括規模、經濟、清潔、安全等問題,正因為尋找的過程比較漫長,也就意味著從現在到新的主力品種出現,恰恰是油氣提煉產品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它不會成為主流產品,只是在特定時期里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自1945年之后,七大石油公司通過低價擴大自己的市場,逐步實現了石油對煤碳的替代。這一時期的國際石油價格非常穩定,且比煤碳價格更具有競爭優勢。鄧郁松說:“我們發現1970年中東石油公司都是由全球幾大石油公司合資興建的,能夠有效防止同盟者之間的價格欺騙行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國家在這一時期石油占消費的比例都得到大幅提升。”
正是由于石油在1948年到1970年之間價格漲幅極低損害了東道主的利益,包括歐佩克在內的一些主要產油國開始實施國有化政策,這也在客觀上使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要把投資重點轉向非歐佩克國家。
替代品魔咒
揣測未來油價的走勢,最頭疼的是必須面對需求增長與節約潛力的綜合考驗,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石油替代產品的發展將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們對石油的依賴。
清潔性、價格優勢,還要有規模效應,尋找替代產品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燃料乙醇到目前為止還存在很多的爭議,世界糧食價格上漲,讓這一產品背上了“從窮人口中奪糧”的惡名,溫家寶總理也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控制玉米乙醇項目作出了專門要求。
現在真正有發展前途的替代品是什么?
不少專家認為一定是天然氣,但是天然氣有一點和石油一樣令人頭疼: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整個世界天然氣儲量27%在歐洲國家,這意味著在戰略選擇方面我們需要重點考慮。
徐錠明認為落實國家替代能源總體部署,就是解決“綠能”的問題,即:加快推動醇醚替代能源工作。“怎么加快煤的深度加工和清潔利用?這就是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能源資源科學利用體系,我認為要加快步伐。”
專家稱,開發醇醚對實現新的能源替代,從而強化環境保護,促進汽車工業、電力工業的發展,以及改善能源結構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清潔燃料,醇醚能夠替代柴油和液化氣,用做清潔汽車燃料和民用燃料,有效減少環境污染。當前的主導城市燃氣的天然氣處于嚴重短缺中,目前二甲醚已經可以部分替代LPG(液化石油氣)作為民用和工業用燃料。一項成本核算數據表明,按照目前柴油現行價格6100元/噸,并以1:1.5換算,只要每噸出廠價低于4100元/噸,二甲醚就可以成為柴油的替代品;售價達到2000元以下,二甲醚就能憑借明顯的價格優勢替代天然氣逐步占據市場,充分緩解我國的氣荒。
2007年,以大規模煤基甲醇為原料的二甲醚項目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新奧集團在江蘇張家港建設百萬噸級的二甲醚裝置,另外由中石化等合資成立的中天合創公司也正在籌建大規模的二甲醚裝置。
煤炭資源豐富的中國是否能借醇醚破解替代能源魔咒?在深陷“煤變油”陷阱之后,市場對此充滿疑問。
信息源自:《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