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車產業政策
由于到2005年我國將把汽車整車的進口關稅降到25%,零部件關稅降到10%的平均水平,同時將全面取消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因此作為試探和前奏,2004年汽車產業的進口配額和許可證將部分取消,因襲整車企業,特別是以三大汽車集團為代表的國內汽車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并強化目前已經與國際汽車巨頭建立的合資合作關系。預計除了個別高檔車型外,總體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沖擊。
另外,在整車企業“原機原配”的指導思想影響下,除了少數已經與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建立了合資合作關系或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外,對于整個汽車零部件業的負面影響要遠大于整車業。
2、石化產業政策
根據中國加入WTO議定書,2004年1月1日成品油進口配額將取消;2004年年底前將對外資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為此,2004年可能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市場改革出現:推出更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體系;為應對國外成品油進口做準備;加快向內資開放油品市場的批發權;為應對外資進入油品批發零售市場做準備;燃料油期貨市場的推出;國內原油、成品油需求量劇增,但缺乏國際競爭能力,燃料油期貨市場是推動原油、成品油期貨市場形成的試驗田;2004年,天然橡膠的配額將取消,石化產品關稅還將下調。預計內需增長和企業挖潛能夠抵沖這些因素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3、電力產業政策
針對2002年下半年來因政策規劃失誤引發的缺電問題,主管部門將進行一系列的政策修正,以國辦21號為基礎的多項政策、辦法將對未來幾年行業的走勢產生深遠影響:加強電力建設,鼓勵發電;規范“計劃外電價”等優惠電價問題;推進實施“峰谷電價”;協調電煤價格等。文件對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電價改革定下了框架、推進速度也相當謹慎。預計實現市場定價機制還需要3到5年的過渡期。
4、鋼鐵產業政策
相對于鋼鐵產能的大幅度擴充,市場飽和的風險不容忽視。國家正在著手制定相應的政策,從多方面入手,解決當前鋼鐵投資過熱的狀況。其重點在于加強土地管理和信貸管理,不通過審批的項目,將不能獲得銀行貸款,也不得征用土地。
另外,即將出臺的政策中還提出從市場準入方面加強新建鋼鐵項目管理,對新建項目的高爐容積、配套設施的配備、綜合能耗、耗水量、污染排放等各個方面建立更加嚴格的標準,將低水平、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項目排除在市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