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山東船舶工業會議傳出消息,山東正在整合造船廠、配套企業、銀行、擔保機構、教育科研等多方力量,聚全省之力,使山東盡快成為全國船舶工業大省。
山東面臨黃海、渤海兩大海域,海岸線長達3100多公里,居我國第二位,有發展造船工業的良好條件。2003年山東完成造船30萬載重噸,僅占全國總量的二十分之一,總體規模小,省內裝船配套率低,這些狀況明顯與山東海洋大省、經濟大省、海運大省的地位不相稱。面對日韓等造船大國產業戰略轉移和海運需求、船舶需求增加等難得機遇,山東把造船工業作為實現制造業強省目標的七大產業鏈之一重點培植,發揮區位優勢,集中建設三大造船基地,即青島、日照為主的南部造船基地,威海、煙臺為主的北部造船基地,濟寧為主的內河造船基地。規劃2007年全省造船能力達到400萬載重噸,年造船完成200萬載重噸;力爭2010年造船能力達到600萬載重噸。精心建設適應21世紀船舶業發展的現代化造船基地。青島以建成海西灣全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為目標,分別建設30萬噸級修船塢和50萬噸級造船塢,2005年、2010年造船能力分別達到50萬和280萬載重噸。威海投資100億元,建設馬蘭灣和俚島灣造船基地,2005年、2010年分別形成造船能力100萬載重噸和200萬載重噸。開發建造特色專用船是山東做大造船產業的主攻方向,他們擬重點開發中小型油船、冷藏船、遠洋漁船、液化氣船、專用集裝箱船、滾裝客運船、豪華旅游船等12類船品。
隨著造船業做大做強,將帶動山東原材料、柴油機、配套零部件等多行業的發展,為以中厚板為主的鋼鐵產品提供極具規模的市場。按2007年山東造船量計劃完成200萬載重噸測算,鋼材的需求量在100萬噸左右,2010年有可能達到200萬噸,比2003年的實際用量增加15~20倍。
目前,山東為造船業直接生產的鋼材,主要是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的中板和萊蕪鋼鐵集團公司的錨鏈。2003年,濟鋼生產船板7.9萬噸,2004年可達20萬噸。預計未來幾年,該公司以AH、DH級為代表的船板有望達到50萬~60萬噸。萊鋼現已具備3.5萬噸錨鏈生產能力,已是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錨鏈生產基地。規劃"十五"末形成5萬噸以上錨鏈生產能力,成為我國最大的錨鏈制造企業,為山東做大造船業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