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漲價化工裝備不堪重負
最近,根據中國化工裝備協會對化工裝備企業的調查表明,在2003年一年內,化工裝備生產企業采購的各類鋼材普遍上漲了30%~50%,其中鋼板價格上漲了51%,圓鋼價格上漲了47%,無縫鋼管價格上漲了44%,鑄鐵價格上漲了46%,不銹鋼價格上漲了35%。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猛烈的一次鋼材漲價。
鋼材是化工裝備企業的主要原材料,鋼材成本一般占到其原材料成本的85%左右。目前由于鋼材漲價,已使化工裝備行業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困境。據中國化工裝備協會調查統計,2003年度全國煉油和化工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9.17億元,比上年增長6.91%;銷售收入152.03億元,增長16.41%;而利潤總額卻是全行業虧損2.49億元,平均企業虧損額達98萬元。而由于鋼材漲價的原因,化工裝備行業平均企業成本增加了370萬元,橡膠機械行業平均企業成本增加了513.4萬元,搪玻璃設備行業平均企業成本增加了145萬元。可見,鋼鐵價格猛漲是造成化工裝備行業虧損的重要因素。
而與化工裝備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國內鋼鐵行業所獲得的凈利潤是超乎想象的。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重點統計的鋼鐵企業實現利潤470多億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今年1~2月份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又增長145.8%,共有20家鋼鐵企業利潤增幅超過100%,其中13家超過了200%。不可否認鋼材價格的過度上漲起了關鍵作用。
化工裝備行業擔負著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制造技術裝備的重任,被譽為“化工產業之母”,裝備行業實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整個化工產業的發展。目前鋼材市場出現的價格高漲,已使化工裝備行業難以為繼。企業感到擔憂:過高的鋼材價格實難以在企業內部消化,要維持生產運轉,只有提高裝備產品價格,把漲價因素向下游轉移。因此,這場鋼鐵漲價之風若得不到遏制,包括化肥、農藥、石油產品等眾多化工產品必將被卷入到這場漲價的連鎖反應之中。
業內人士呼吁,鋼材作為一種資源型的重要生產資料,在當前國內鋼鐵資源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其價格不能任由市場決定,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應該象化肥、石油產品那樣,把鋼鐵價格納入國家限價管理的產品范圍。
專家分析鋼價暴漲的原因是:
一是需求保持旺盛。2004年一月份國內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扣除不可比因素為19.1%),超出去年全年17%的水平,具體行業中汽車、房地產、造船、機械等行業都保持了高速增長。
二是原料價格上漲的推動。2004年一月份國際主要鐵礦石供給廠家宣布一年期的鐵礦石將提價18.6%,這是近年來提價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散貨市場上,無論是進口鐵礦石,還是國產鐵礦石的價格都較去年同期上漲50%以上。其他原料如鐵合金、焦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
三是國際鋼材價格上漲的拉動。進入2004年,國際鋼材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度上揚,僅僅一個月的時間,CRU國際綜合價格指數就上漲了10%,從而對國內形成了明顯的拉動作用。如日本近期中厚板FOB報價為450美金,考慮到運費、海關稅費等,到廠價約為5200元,高出目前市場價約400元。
裝備行業大而不強
我國社會固定資產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絕大部分都被進口產品擠占。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光纖制造設備的100%、石油化工裝備的80%,都被進口產品擠占;每年要花費6000億元從國外進口重大設備。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說,裝備制造業是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但它在我國制造業中的比重還不到30%,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工業結構升級緩慢。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的專家建議:應當使工業結構適度“重型化”,提高重型制造業在中國整個制造業和工業中的比重,特別是提高裝備工業的比重和技術水平。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各種工業,總稱為裝備制造業。處于工業中心地位的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被認為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
去年以來國際輿論中出現一種流行說法,認為“中國制造”的產品正在大舉傾銷國際市場。但出席沈陽制博會的專家指出,中國制造業是“大而不強”,不僅產品制造業是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水平低為主,附加價值很低,更為嚴重的是,處于基礎地位的裝備制造業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中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的路還很漫長。
科技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社會固定資產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絕大部分被進口產品擠占。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每年的外貿逆差高達數百億美元。
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依附于國外企業的組裝業比重大,表現為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6%。這一數字遠低于美國(49%)、日本(38%)和德國(48.5%),并呈逐年降低趨勢。
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顯示,全國大中型企業的1180種主要專業設備中,達到先進水平的僅占26.1%,裝備水平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裝備制造業自身技術水平低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司副司長李冶指出,“要實現到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我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而振興裝備制造業,則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途徑。”
裝備制造業正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我國在新世紀之初啟動了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青藏鐵路建設等特大型工程,這些工程將需要大量的天然氣開采與處理設備、大型石化裝備、發電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交通運輸裝備、環保技術裝備、建筑與工程技術裝備等,為重大技術裝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
事實上,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也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溫家寶總理今年兩赴東北地區考察,他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使其成為國家乃至世界的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原材料的一個基地,是“重大的歷史任務”。
專家指出經濟競爭歸根結底是制造技術和制造能力的競爭。隨著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當跨國公司紛紛將制造基地遷往我國,人們欣喜之余,權威人士指出了當前制造業存在的隱憂。
裝備行業歷史問題如何解決
據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統計,2003年度全國煉油和化工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9.17億元,比上年增長6.91%;銷售收入152.03億元,增長16.41%;利潤總額-2.49億元,下降92.26 %。
2003年度,煉油設備總產量44740.17噸,比上年下降0.36%;化工設備總產量260615.70噸,增長33.03%;資產負債率為54.41%,資產利潤率為-1.00%。
2003年度,橡膠機械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41億元,比上年增長41.59%;銷售收入41.68億元,增長43.43%;利潤總額2.20億元,增長52.82%;資產負債率為71.03%,資產利潤率為5.15%。
在有些人看來,隨著網絡科技、生物醫藥等新經濟的崛起,制造業已經淪為夕陽產業,正為發達國家所遺棄,我們發展制造業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對此,國家863計劃現代集成制造系統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楊海成教授給予堅決駁斥。
楊海成教授認為,在發展本國制造業方面發達國家已經有類似教訓。美國上世紀70年代也是受這種思想影響,忽視制造業發展,造成80年代經濟的持續低迷。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結教訓,提出“振興美國的經濟在于振興美國的制造業”、“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造技術和制造能力的競爭”,才使得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重振雄風。
目前,世界制造業正在加速向中國的轉移。據2002年外商投資報告,被調查的3000家外商中,53%為制造業。其中68.3%在1至2年內要增加在華投資。可見,正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一樣,新世紀初中國制造時代正在到來。
價格大戰何時罷休。面對中國制造,企業競爭的拿手好戲是價格戰,而價格戰的基礎是廉價勞動力以及環境和資源代價,價格戰的后果則是忽視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因此,中國制造戰略的第一個難題是盡快結束低層次的價格戰,真正實現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制造。
“春秋戰國”如何統一。當前中國有一種怪現象,任何產品一旦有市場,不管是否具備條件,很多企業一哄而上。國家應進一步重視制造戰略研究,組織各方面力量提出能夠指導企業發展和技術開發的戰略性報告。
“中國制造”誰來造。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將成為制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僅依靠目前數量驚人的、低技能的勞動大軍是不可能成為制造強國的,高級技工和技師的匱乏已明顯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造勢和防止泡沫。中國仍處于一個不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但政府通過造勢,推動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短期內走完了其他國家走過的漫長路程。與此同時,造勢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泡沫,而防止泡沫的產生、使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真正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已是中國制造戰略中的當務之急。
現在,裝備行業面臨如此之多的內憂外患,怎樣才能提高自身素質、保持長期的競爭力?這是大家一直都在思考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這些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化工裝備行業必須在技術設計和創新上做文章,把自己做大做強,那么一切問題自然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