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今年GDP增幅在10%左右,CPI在6%-7%左右。”7月3日,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與世界經濟”年會上,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指出。
在今年上半年數據公布之前,經濟學家們的預測開始紛紛出臺。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今年GDP10%的增幅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盧鋒的預測就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的預測基本一致。
李稻葵對本報記者說,“現在看來,中國經濟速度下降已經毋庸置疑了。下一步我們還要提防經濟中的重大風險。”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黃范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相比于通貨膨脹,我更擔心就業問題。因為轉軌時期的中國的就業問題遠比西方國家嚴重得多。”
看來,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經濟是不是已經進入下降通道?
更令宏觀調控困惑的是,目前全球進入了一個高通脹時期,而中國的通脹也在今年初達到過8.7%的高點。在防止經濟下滑和抑制通脹之間,哪個更重要?政策如何應對?
4月初,國務院2008年工作要點首次提出,既要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抑制通貨膨脹,又要防止經濟下滑。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是雙防:即主要擔心經濟過快增長,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增長與通脹的平衡是一個復合目標,即實現最大化的可持續增長,這也是各國在宏觀調控時的共同目標。”經濟學家王小廣對本報記者表示,除非在極度不穩定的非常時機,宏觀調控才有必要使用單一目標。
而在他的眼中,9%的GDP增長才是政策需要微調的開始,“這在今年是看不到的”。因此他建議,政策還是“不要動”。
另一方面,在遏制通脹的問題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魏尚進在當日年會上向本報記者表示,“遏制通脹取決于央行政策的有效性,這需要匯率制度的改革。”
隨著能源價格的調整,以及PPI的不斷攀升,通脹走勢再度添上變數。“我認為通脹反彈壓力主要在PPI的傳導上,不過幅度不會很大。”清華大學李稻葵如此判斷,理由是食品價格對于CPI的貢獻非常大。
不過據某央行研究部門人士最近透露說,CPI下半年反彈可能性非常大。而央行行長周小川最近的言論被市場理解為“收緊了下半年貨幣緊縮預期”,加息味漸濃。
在采訪中,黃范章和王小廣都認同“經濟調整、匯率變化、貨幣緊縮對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最大。”
鑒于此,王小廣建議,對于一些技術還可以,對就業貢獻較大的產業,“真正出路在于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轉移,并給于政策支持,”而對于那些技術含量低、高耗能污染的企業,“該淘汰就淘汰。”
而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哈佛大學教授Gita Gopinath亦向本報記者表示,全球通脹起碼會持續兩年以上,“中國經濟減速是自然的”。
她建議,對于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來說,應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其技能,保持制造業優勢并大力發展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