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雪災、膠東撞車、四川地震、珠江水災,“冷水”不斷潑向了中國經濟快車。
年初的雪災,令中國損失了一千五百多億元;五月的地震,根據國家發改委官員的預計,損失將成倍于年初的雪災;六月的水災,令中國至少損失了兩百億元。
內憂之余,美國次貸危機加劇、石油與鐵礦石價格高企、近鄰——越南正經歷貨幣危機。
十年前,類似場景亦曾在中國上演。
一九九八年,從南到北,中國飽受洪水之害。一億八千多萬人受災,洪水沖去了兩千五百多億元的財富。當時,東南亞金融危機風頭正盛。
就在這一年,中國開始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年,發行一千億元的長期國債,開工建設了一大批工程項目。“以量取勝”的策略,幫助中國經濟盡快擺脫了困擾。
時至今日,災害更甚,然猶未見動用國債之意向。中國似乎更傾向于借助已有財富、經驗,應對“時艱”。
地震“恢復重建”七百億元的基金中,有六百億元來自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其余一百億元來自車輛購置稅、彩票公益金和國企“紅利”。
地震之后,諸如“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之類的字眼,已從中國政府高層口中透出?!耙再|取勝”的策略,開始占據上風。
節能環保最新、最實用的技術,已在四川什邡落地。接下來,什邡原先的落后產業將遭淘汰,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工業。負責對口支援的北京承諾,將讓什邡一次性跨越十年到二十年。
與此同時,北川、汶川、青川、綿竹、都江堰,身后也都站立著山東、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對口支援省市。災情愈發嚴重,對應的支援省市經濟實力就愈強。
來自中國東部的“智慧”、財富、產業,正在向災區“空降”。中央政府的高級智囊團、上千億元的資金,也正在向災區靠攏。
雖然飽受地震之苦,四川還是有人希望借助這些“空降兵團”,再造經濟發動機,高品質開發當地資源,甚至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在地震之前,四川在中國還算不上經濟發達地區。
地震摧毀了許多人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地震后的幸存者卻見到了以往幾代人都未曾見過的高科技、未曾想過的發展理念。
地震摧毀了大量工廠車間,卻加速了東部產業的西進步伐;地震已令災區許多貧富差距消失,亦能縮短中國東、西部的地區差距。
地震摧毀了災民祖祖輩輩生活的農園田舍,卻將換來令其物質生活更為富裕的現代工業。
倘若運籌妥當,自然災害面前,中國損失的是財富,獲得的卻是機會——速度更快、質量更好的發展機會。
只不過,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智慧、金錢,需要外界的關愛,更需要災民的自強。
年中經濟觀察之一:中國經濟探尋新的攻守平衡
2008年06月24日 02: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二00八年,在預期的奧運年、改革年、民生年的同時,年初雪災、年中震災,以及正在肆虐南方的洪災接踵而至;加上美國次貸危機、國際油價高企等外部因素,都給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及應對挑戰的難度。棋近中盤,本社特推出“年中經濟觀察”系列稿件,透視中國經濟的焦點熱點,希請垂注。)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電 題:中國經濟:探尋新的攻守平衡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時至年中,中國經濟學界圍繞通貨膨脹的討論,依然需要耗費長長的篇幅。盡管并不情愿,但曾經“高增長、低通脹”的好時光,如今似乎已近“墨跡”風干。
在高通脹陰云未散之際,嗅覺敏感的經濟學家們對經濟趨冷的擔心則已開始浮現。他們討論的分貝,正隨著陸續更新的經濟數據逐級提高,并已漸漸蓋過他們此前對中國經濟過熱的擔憂。
“宏觀經濟開始進入本輪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由此成了經濟學家報告中提綱挈領的語句。與中國經濟絕緣已久的“滯脹”二字亦開始掛在外部觀察家的嘴邊,一向出手敏捷的央行則悄然將“防過熱”的字眼從貨幣執行政策報告中刪去。部分輿論已然警覺地發現,多重不確定因素交集中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向下的危險”。
接踵而至的天災是中國經濟強健軀體上的“微創”。年初的雪災、年中的震災,以及肆虐南方的洪災,加之趨冷特征明顯的樓市和急速下跌的股市,均在中國經濟原本晴朗的天空上,布上一縷縷陰沉的烏云。
“晴間多云”的中國經濟絕不僅僅面對來自內在的考驗。
尚未見頂的國際高油價,步調放緩的全球經濟,輸入型通貨膨脹,越南金融危機以及令華爾街聞之色變的美國次貸危機,都在爭先恐后地在中國經濟運行軌道上,打下不確定的符號。
內外不確定因素交錯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前路并非花叢錦簇。
本月早些時候,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五月CPI漲幅七點七的數據,并未讓調控層露出久違的笑容,而最近國內油電價格的大幅調高,無疑對已經高企的通脹再度加碼,而高高在上的通脹數據對消費的制約自不待言。
五月工業品出廠價格百分之八點二的漲幅新高,則難免對投資形成擠壓,近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放緩,亦在為中國經濟的趨冷作出注腳。曾經倚重一時的出口,則在美國次貸危機的語境中,添加著越來越多的變數。
中國經濟出現的“微妙”變化,不僅被經濟學家迅速捕捉,亦在步履放緩的“三駕馬車”上找到標點。
盡管眼下的中國經濟,可能需要面對從“周期性繁榮”到“周期性調整”的布景轉換,但只要“轉軌”有道,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完全可以避免。
在醫通脹和治趨冷之間,找到新的攻守平衡,尤為重要。
在貨幣政策上,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甄別運用;在財政政策上,放眼優化經濟結構。保持調控政策的彈性和靈活性,宜應為之。調控善用新思維,向下的危險便并不猙獰可怕,中國經濟延續更長的增長周期亦可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