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均為 徐匯 攝
大眾汽車集團前董事長、82歲高齡的卡爾·哈恩:
遙想當年,
我最高興的就是親手在中國建立了兩家合資企業
一位82歲高齡的老人,
不辭辛苦地來到中國,是因為他對中國有感情。
改革開放初期,幾乎所有的跨國汽車公司都不看好中國市場。
1982年-1993年,在哈恩擔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期間,
他力排眾議,親手建立了大眾在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
當初,上海大眾的產能設計為500臺。
20多年過去了,
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2007年共計生產達90萬臺車,
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了大眾的最大海外市場。
在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上,在中國汽車市場高速發展的今天,
我們都不能忘記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
⊙本報記者 宦璐
一位82歲的老人,獨自一人拎著皮箱,輾轉于世界各大機場,出現在某些重要會議的現場。他從來不喜歡帶隨從,也不要求住五星級酒店的豪華套房。他就是卡爾·哈恩博士,大眾汽車集團前董事長。
退休后,他是大學的客座教授,到處演講,四處旅行,出現在世界各地。雖然退休了,但他的心里仍然裝著大眾汽車、德國經濟和整個世界。
寒冬料峭,他和他的新書《我在大眾40年》,出現在了上海,并接收了記者的采訪。
最滿意自己的全球化眼光
《我在大眾40年》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他的個人回憶錄。卡爾·哈恩詳細敘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他參與大眾汽車發展的親身經歷。他在1982-1993年擔任大眾汽車董事長。在他的領導下,大眾成長為歐洲最大的汽車集團,為公司全球化奠定了基礎。這本書真實再現了大眾汽車從零點成長為世界頂級汽車企業的千回百轉的艱難歷程。
哈恩說:“我對中國很有感情,當有人提出翻譯英文和其他版本時,我首先提出要出中文版,這里包含著我對中國的一份情感。”在他心目中,中國已成為整個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說:“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使中國讀者了解到大眾汽車公司采取了怎樣的全球化戰略,成為現在歐洲第一大、世界第三或者第四大汽車公司。它所走過的道路,對于現在正在成長中的中國汽車工業,能夠帶來一些啟發和影響。”
在上海四季酒店,哈恩博士的開場白是:“我已經有15年沒有出席過任何的媒體活動了。”但80多歲的他,思路清晰,目光銳利,仍可以從容化解記者們一個又一個刁鉆的難題,他甚至還能夠清楚回憶起20多年前的每一個細節,仿佛這一頁的歷史從來沒有翻過,雖然這一切距離他走下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已有 14年之久。
在汽車業,哈恩最先擁有全球化的眼光。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創見性地將大眾的家用小轎車甲殼蟲引入北美市場,并風靡整個北美市場,大眾亦隨之成為第一個把外國汽車品牌在美國賣到了50萬輛的汽車公司;20年后,他找到了替代甲殼蟲的明星車型:高爾夫。大眾開始對產品的高雅和獨特形象有了新的規劃。
大眾汽車集團在他任上,開始了全球化運作,收購了南歐的西亞特(SEAT)公司、東歐的斯柯達(SKODA)公司,并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合資工廠,這包括在中國組建的南北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同時,他還開啟了奧迪豪華品牌的塑造之路。
當記者問他希望人們如何評價他時,哈恩表示,最希望被稱作是一個具有全球化眼光,重視國際化的企業家。
力主大眾進入中國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哈恩力主大眾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幾乎所有的跨國汽車公司都拒絕這樣做。他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我希望能夠參與中國強大的經濟發展,使中國巨大的潛力能夠被發揮出來。80年代初期中國汽車工業技術雖然很薄弱,但是到后來,和當時的上海汽車拖拉機聯營公司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和交流以后,更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的信心。只是當時只有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其他外國汽車公司沒有這樣的信心。特別是對于很多外國汽車公司來說,它們并沒有把它們的技術轉讓給中國的愿望。”
在談到他當初下定決心來中國的最重要原因時,他認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古老文化獨一無二的特征打動了他,“中國有著5000年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樣的國家會有未來,也能造好汽車。”
當初,大眾和上汽成立的上海大眾的產能設計為500臺,20多年過去了,去年一年,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這兩家大眾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共計生產了90萬臺車,2008年,大眾即將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年產量超過100萬輛的外國汽車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了大眾的最大海外市場。
重溫大眾、一汽合作之旅
1983年,在距離上海西北方30公里遠的安亭,中國最早的大眾汽車下線了。即使這樣,中國的汽車工業基礎太弱,因為生產配套等問題對于雙方的合作產生了嚴重的障礙,但哈恩始終相信“長期下去中國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只要中國能達到1980年葡萄牙的汽車密度(那是歐洲最低的),這個國家的轎車數就達1.3億。”三年后,另外一個重大歷史機遇突然出現在哈恩博士的面前,雖然當時的他正在度假,但他牢牢抓住了它。
1986年,哈恩的一個保險行業的朋友偶然聽說中國的一汽在原先的卡車生產區域之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轎車工廠,一汽的高層正在跟克萊斯勒的人談判。幸好這一年,哈恩在自己的夏日別墅里裝了一臺傳真機,他立即就用一臺小型打字機給當時一汽的廠長耿昭杰寫了一封信,24小時后就接到了耿的回音:邀請哈恩訪問一汽。
1987年的10月,當哈恩第一次踏上長春的土地時,長春給他留下了一種荒涼的最初印象。“一個龐大的身穿棉襖的歡迎委員會和一輛中國產的加長紅旗在等候我們,寬闊的大街上是沒有盡頭的、沉默的騎著自行車的人流。”當時,哈恩住在一汽簡陋的招待所里,他24小時沒有脫掉大衣,因為整個城市的供暖系統還沒有開始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堅持談判到凌晨一點。“最痛苦的是,第二天一早沖進浴室時,只有幾乎是快凍成冰的水。”
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大眾和一汽成立了合資公司,一汽以許可證的方式生產奧迪100。后來,又增加了生產高爾夫和捷達的條款。
哈恩的長春之行收獲很大,在離開長春時他還得到了耿廠長送給他的一款加長的大紅旗車模。多年后,回憶這些往事仍然讓哈恩興奮不已。
稱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哈恩毫不掩飾對中國的信心:“我相信中國在今后仍然會繼續保持10%的增長。歐美國家在過去十年里面取得了經濟的增長,又避免了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量中國制造的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它們以低廉的價格平抑了有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所以說過去十年,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也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如果說過去世界是靠美國這一個發動機,現在我們是靠兩個發動機,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美國。”
雖然現在回過頭來看,哈恩也并非完人。他也被指責將產品線拉得過長,無法集中精力反擊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美迅速崛起的日本對手。此后,大眾失去了歐洲之外最重要的市場。
哈恩對此也給予了解釋,“我在80年代擔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的時候,要來中國,要東進捷克,還要去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南下去西班牙,去了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重組墨西哥的業務,我們當時和印度政府也進行了談判。這使我們當時無暇進一步重整在美國的業務,當然今天來看,我要負一定的責任。”
事實上,在現代商業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成功是毫無爭議的。但任何一個認真看了他的自傳《我在大眾汽車四十年》的人都會明白,具備戰略家的胸襟和眼光對于當下企業家們的事業是多么重要。
在采訪快結束時,哈恩的一句話令在場的所有記者動容:中國的發展讓我們都能夠有充分的信心,我希望我能活到看到中國成為世界汽車第一大國的那天。
■人物簡介
卡爾·哈恩博士1926年出生于德國凱姆尼茨一個工業世家。1954年進入大眾汽車公司。1959年至1964年,擔任大眾汽車美國公司的總裁, 1973年至1981年,擔任德國漢諾威大陸輪胎公司的董事長,以全新的企業戰略拯救了這家企業。1982年至1993年,回到大眾汽車,一直擔任大眾汽車公司的董事長。在任期間,實現了甲殼蟲后繼產品(帕薩特、高爾夫、波羅)的成功以及奧迪品牌的復興。但他最主要的業績是通過在中國、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建立生產基地,讓大眾汽車集團躋身世界頂級企業行列。
■人物語錄
我最喜歡坐在我喜愛的單桅帆船14的舵柄旁,在撒丁島海邊休假。這是新思想靈感誕生的理想場所,當然最好是在4級風力時。
將家庭和職業結合起來,不偏袒任何一方。工作和責任永不停止,永遠沒有地理上也沒有時間上的界限。
我一直有這樣的信念,我到今天還堅持著這樣的信念:就是說資本固然要讓它增值,固然要讓它賺錢,但是資本增值和賺錢的目的是為了人,倒過來,資本和利潤最終說到底應該還是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要改善我們的社會,改善我們的生活,不能把它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