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是能源與基礎工業原料提供行業,也就是說,石化行業首先是加工石油使之成為可直接利用能源的行業,其次才是基礎工業原料的加工制造。就原油加工煉制后的產品量而言,成品油要遠遠多于石化產品,以中石化業務流程和產品流轉量為例,2004年中石化開采原油量約3800萬噸,原油加工量則將達到1.2億噸(其中近9000萬噸來自外部采購),煉制后得到約7700萬噸各類成品油和430萬噸乙烯,如果按照1:3.5:4的比例計算,得到的石化產品商品總量在1500-1700萬噸左右,由此可見,石化行業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各種石油能源(當然其中極少量作為資源使用,如瀝青、石蠟等),因此分析和預測石化行業盈利狀況忽略煉油盈利的波動是不可想象的。
本次石化行業景氣周期的高點可能將在2005年到來,根源在于世界乙烯供應能力緊張在2006年之前得不到有效緩解,由此帶動主要石化產品價格的攀升。從2004年一季度的情況看,行業發展趨勢的確印證了我們的預測,世界范圍內乙烯價格出現大幅上升,并直接導致通用塑料PE、PP等產品大幅漲價因此,我們僅從石化產品供需分析就可得到本次行業景氣高峰的大致時間段,問題是-此次周期與以往周期是否極為相似以至于我們可以簡單推測出周期延續的時間和強度?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觀察到此次石化行業周期出現在世界對能源需求大幅上升的宏觀下,“油”“化”互動,形成了所謂“高油價,高產品價差”的理想景氣特性,因而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景氣時間并提高了其強度。換言之,此次石化業強勁復蘇的原因不僅僅在于世界范圍內石化產品供給能力增長弱于需求增長,更重要的還在于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消費升級和重工業化為主要特征,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速度遠遠超出預料和規劃,并直接導致世界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升,那么對于處于壟斷或半壟斷的石化行業來說,供給緊張的持續時間和強度也超過以往的景氣高點,裝置開工率和盈利能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是本次石化行業景氣周期與上次周期的重要區別。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在2003年開始進入超高速增長期,作為重要能源來源的石油需求增長尤其強勁,同時歐美經濟的復蘇導致能源需求也出現強勁反彈,這使得世界煉油業措手不及,因而煉油毛利提升到令人吃驚的高度,從而進一步延長石化行業的景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