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了備受矚目的“2004北京國際汽車展”之后,6月22日,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又迎來了第六屆中國國際機械裝備展覽會暨第七屆中國機床工具商品展覽交易會,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家機床及工具制造廠商參展并現場演示其最新產品。
相比之下,機床展并沒有汽車展那么吸引眼球,以至于陜西秦川機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龍興元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有些“不滿”地發出了“沒有機床設備就沒有汽車”的“埋怨”,龍興元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但龍興元談得更多的是對國內機床行業的憂慮:“國內機床業已經到了比較危險的境地!”他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國內機床市場已陷入了“高端失守”的局面。
據介紹,這幾年由于國民經濟發展很快,國內對機床的需求量每年都在以兩位數增長,中國自2002年成為世界機床工具消費第一大國后,2003年國內機床消費量突破67億美元,再度位居全球機床消費之首,是排第二位的美國的1.75倍。但令人擔憂的是,一方面,國內機床產業的生產和消費結構發生明顯沖突。最為明顯的事實是,2003年我國機床進口額突破4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床進口國,進口依存度(機床進口額除以國內機床生產總額)為113%,國內市場自我滿足率(國內機床生產,減去出口額,除以國內市場需求總量)僅為44%,遠遠低于日本(86%)、意大利(67%)、德國(59%),已經威脅到我國機械制造基礎產業的安全。而在上世紀80年代,國產機床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還有90%左右。另一方面,不少世界著名機床制造商紛紛移師國內,采取獨資建廠模式參與我國機床市場的競爭,瓜分國內市場。僅2003年,就先后有德國吉特邁集團、日本牧野銑床、日本豐田工機、意大利利雅路集團、格里森、德國賀爾碧格集團以及韓國大宇機床等在我國開壩誒資企業。
分析表明,中國機床市場目前分為中低端和高端兩大塊。眾多的中國企業,通常是國有企業占據低端市場,“低端混戰”愈演愈烈,但高端市場則主要由外國制造商,特別是歐洲、日本甚至中國臺灣的制造商壟斷,我國汽車、航空和航天、發電(核、風、水)、船舶,特別是軍工等增長行業急需的高技術數控機床75%甚至100%依賴進口。這種局面成為我國機床工業揮之不去的“隱痛”。
龍興元告訴記者,中國機床工業“低端混戰”是其位于產業鏈低端的真實寫照,而“高端失守”其根源在于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對此他認為,國內機床裝備制造企業市場意識的強化與核心技術的發展,只能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來解決,在競爭中培育成長。開放式自主發展既是促進自身快速成長的必要途徑,又是打造高端品牌的戰略選擇。
同時,機床工具工業是制造業的基礎,位于整個產業鏈的高端??v觀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機床產業分布,都具有顯著的產業集群特征,我國的機床工具工業也逐漸形成以東北(沈陽機床、大連機床)、華北(北京機床)、華東(上海機床)、西南(昆明機床、重慶機床)、西北(秦川發展、漢川機床、寧夏小巨人)等五大產業集群。龍興元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為了參與國際競爭,國內各大機床產業集群的內部整合,已經成為行業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優化商業模式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