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進步,汽車將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移動手段)。
首先,汽車可能會像豐田汽車根據個人移動概念開發的“i-unit”那樣,成為單人乘坐、比現行汽車更加輕巧的交通工具。
之后,機器人化將成為汽車的發展目標。豐田和本田之所以開發機器人,是因為其中存在必然性。至于具體的機器人形態,應該與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完全不同。雖然有可能出現人型機器人,但動畫形象“高達”那種人類乘坐的可移動個人機器人更加可行。
制造這種個人機器人需要工業機器人和汽車兩個領域的技術。如今,確保產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工業機器人為了確保安全,一般不讓人靠近。但是,開發不能靠近的個人機器人沒有任何意義。“與人類接觸最為密切的機械”是汽車。因此,在汽車中培養出的安全思路和技術非常有助于機器人制造。
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開發個人機器人相當困難。根據使用方式的不同,汽車有時會成為危險的機械,比如每年都有很多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在汽車問世的一百多年前,對于安全的思維方式與現在完全不同,社會允許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如果今后出現護理機器人,一旦發生事故,護理機器人產業可能在一段時間里都無法建立。
——現在的汽車設置了在碰撞時緩和沖擊、保護人身安全的緩沖區。如果把這一技術應用于機器人,人類應該可以避免在碰撞時受傷,或者機器人周圍有人時,可以避開周圍的行人。
一位開發個人機器人的汽車廠員工曾經說過:“即使撞到人,對人帶來的傷害也很輕微”。因為“碰撞”一詞是汽車廠商的大忌,我當時很吃驚。但是,這句話中蘊含了“通過消除碰撞傷害,實現能夠載人行駛的個人移動工具”的意識。這大概也會涉及到汽車的機器人化。
——從產業結構上考慮,隨著電動汽車(EV)的實用化,有可能出現有馬達和充電電池就能造汽車的極端情況。這樣的話,汽車產業會不會陷入窘境?
對于是不是有了馬達和充電電池就能造汽車,現在還難以判斷。我經常把產業分為“組合型”和“磨合型”,汽車是磨合型產業,產品并不是通過組裝部件制造的。如果電動汽車只靠組裝部件就能保證質量,那么真的就是只要有馬達和充電電池,誰都能造汽車。
——至少與發動機相比,馬達的磨合更加容易。
沒錯。那樣的話,一個可能性是磨合部分全部進入軟件。也就是汽車的所有部分都實現電子控制,磨合要素從硬件向軟件集中。
當然,硬件與軟件是一起產生價值的,但是從大的趨勢來看,此前硬件是價值的載體,今后,價值將逐漸向軟件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