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但國內太陽能制造過程卻間雜著對環境污染的聲討和爭議,其中尤以多晶硅為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張世鋼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關于多晶硅污染尚沒有專門的界定標準,因此目前只能以工業污染的指標來衡量。
今年以來,河南省林州市城郊鄉張家莊部分村民出現胸悶、惡心、眼發紅、四肢無力等癥狀。當地媒體報道稱,由于癥狀相似,村里人懷疑這和年初在當地開始興建的一個多晶硅項目有關。由于民心惶惶,城郊鄉政府為此專門下發了情況說明,將之歸結為多晶硅廠的一次意外事故,但村民們卻發現這家廠仍在對外傾倒污染物。
在江蘇,省級有關部門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地光伏產業存在產業集中度低、核心技術尚未掌握、投資有過熱傾向這三大特點。其中,在產業鏈中處于高端的多晶硅材料生產工藝中,由于核心技術工藝沒有完全掌握,尾氣中還原回收再利用工藝尚未實現,還未真正打通整個工藝流程實現多晶硅生產閉路循環,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環保帶來了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下游的太陽能電池板是一種清潔能源,但上游工業硅提純高純度多晶硅卻是一個高耗電、高污染的過程。資料顯示,在提純多晶硅的過程中會涉及電力、煤炭、硅砂、氯氣、氫氣等多種主要原料,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廢水、廢液排出,如生產1000噸多晶硅會有三氯氫硅3500噸、四氯化硅4500噸廢液產生,同時消耗大量電能,甚至需要建立專用電網、專用排污系統等,而未經處理回收的三氯氫硅、四氯化硅是一種有毒液體,環境污染嚴重。
“目前,對多晶硅項目的污染情況仍是放在一個大尺度內衡量,以工業活動產生污染物和有害有毒物質的共同指標來加以檢測,尚沒有一個專門針對多晶硅產業而設定的環保標準。”張世鋼指出,只要是工業項目就都要接受環保監督,多晶硅也不例外。
中科院院士王占國此前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改良的西門子技術,即閉環生產工藝技術。如果不采取這種先進的閉環生產方式和優化的工藝路線,那么除造成環境污染外,能耗高,成本高,難在國際競爭中取勝。
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光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崔容強教授則認為,國內在建多晶硅項目通常都能環保達標,類似河南出現的情況可能只是個別現象。“如果有污染,肯定和公司某些工藝流程沒做好有關。但國內大部分多晶硅項目的回收技術應該都已過關。如果環保沒過的話,也不會規模化生產。”崔容強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不過,記者從河南林州獲悉,該多晶硅項目此前也已順利通過了省市兩級環保局的審批。
“多晶硅和之前其他一些工業項目一樣,都面臨一個污染轉移的問題。對此,政府一直非常關注,并對從前的‘洋垃圾’到后來的‘技術引進’都有一套評估體系。相信中國政府對多晶硅污染的評估也會日趨成熟。”張世鋼對本報記者說。
由于缺口巨大,多晶硅價格近年來漲幅驚人。受暴利的驅動,國內多晶硅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日前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2007》顯示,截至2007年,中國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計劃產能高達63560噸,到2008年大約可以形成1.8萬噸多晶硅年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