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道安全預警系統在阿獨線上商業運行。 |
選題背景
我國現有油氣長輸管道3萬多公里,其中有60%的管道已運行20年左右,“十一五”期間,還將建設3萬多公里的油氣管道。據統計,每年要發生打孔盜油、機械施工和自然災害等管道事故數千起,時刻威脅著管道的運營安全。管道破壞造成管道停輸,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油氣泄漏非常容易造成火災、爆炸,對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巨大威脅,管道泄漏造成的環境破壞更是觸目驚心。因此,建立有效的防范系統已迫在眉睫,管道安全預警系統的研制應運而生。2004年5月,“管道安全預警系統”科研課題正式在集團公司立項,2006年12月成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項目。
研制過程
“管道安全預警系統”課題起點高、難度大,涉及光纖傳感技術、光電檢測、高速信號處理技術、軟件技術、通信技術、震動分析、模式識別等多個領域,國內外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成熟應用技術可供借鑒。
另外,通信公司承擔此課題的人員從未參加過科研開發。為了盡快掌握技術,課題組全體成員不分晝夜地埋頭于書海,向高人求教,在實驗室中摸索……
2004年8月,研究工作終于有了新突破。跺一腳,設備振動檢測傳感器有了振動信號。但系統太敏感了,這對管道的安全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2005年3月,課題組又遇到了一個重大技術難題——傳感系統檢測長度只能達到30公里左右。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就不能滿足課題所需要的基本技術指標。面對接踵而來的各個技術難關,課題組做了上百次試驗,都以失敗告終。
于是,他們組織召開了研討會,大家從整個傳感系統每個環節入手,一環一環地分析,對每個細小的器件都不放過,一項一項地檢查、測試。兩個月以后,當再次進行實驗時,系統測試長度超過了30公里以上,最長可達55公里,終于達到了技術要求50公里的指標。
2005年10月,課題組在固安測試基地成功進行了55公里的試驗。2006年3月樣機研制成功,并在西氣東輸管道現場連續進行了兩個月的科研試驗,僅一個月就成功預防了5次破壞事件。2006年6月19日,樣機系統在西氣東輸順利通過集團公司科技部組織的現場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