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3天的2004年世界工程師大會于11月5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這次被稱為“工程界的奧林匹克”的盛會,吸引了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工程界精英。他們圍繞“工程師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一主題,探討了當代和未來全球共同關注的工程技術問題及其相關的社會問題。電力等能源問題也是大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由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的2004年世界工程師大會,是在中國召開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工程技術界的國際盛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本次大會的召開專門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出席開幕式,并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
大會不僅邀請了10個國家和地區的12位著名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還開設了網絡工程與信息化、電力與能源等8個專題會場,進行分組學術交流,其中“電力與能源”分會場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270多位電力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為本次大會的熱點會場之一。
“電力與能源”專題論壇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主辦,共發表論文146篇,涵蓋了發電、輸配電、可再生能源和環境保護等電力工程領域的課題。四十多位中外專家在論壇上發表精彩演講。中外工程師們在論壇上交流電力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經驗,研討未來趨勢和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新技術如何得到廣泛應用,電力市場化改革如何穩步前進,傳統的一次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怎樣得到有效和普遍的利用,供電怎樣變得更加可靠、安全,等等。中電聯理事長趙希正、國電集團公司總經理周大兵、中電投集團公司總經理王炳華、華能集團公司總工金浪川、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和楊奇遜等,分別就依靠科技進步實現電力可持續發展、開發可再生能源、加快核電建設、未來的“綠色”煤電、三峽與經濟發展、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技術的發展等我國電力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作了主旨報告。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陸延昌在“電力與能源”論壇致開幕辭時說,電力工業的發展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技術的發展和交流是推動這一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20世紀電力工業的發展,就不可能達到今天的社會文明水平;也不可能出現信息技術領域中,諸如半導體、計算機和通信等技術的飛躍性發展。以往的實踐證明,今后的發展也將進一步證明,技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前提。
世界工程師大會在11月5日通過了《工程師與可持續的未來上海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呼吁,工程師應擔負起使人類生活更美好的重任;工程師應同公眾、企業、非政府及政府間組織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創建新世界的事業中去,運用知識,將資源轉化成產品和服務;工程師應保持環境與生態系統平衡,確保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趙希正:全國聯網步伐加快
預計到2020年,我國可將西部1億千瓦左右的電力送到中東部,大區之間的電力交換容量達到7000萬至8000萬千瓦。中電聯理事長趙希正在世界工程師大會“電力與能源”論壇上介紹我國電網發展情況時,介紹了上述數字。
目前我國裝機容量已超過4億千瓦,今年預計投產4200萬千瓦,明年將達到5000萬千瓦。與此同時,全國聯網格局也基本形成,實現了東北與華北、華北與華中、華中與華東、華中與南方電網的互聯。三峽送變電工程中已完成三常、三廣等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
下一步隨著山東與華北聯網、華中與西北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的建成投產,2005年將初步形成全國范圍的互聯電網,互聯系統的裝機容量將超過3.7億千瓦。
據趙希正介紹,目前我國在緊湊型輸電、更高一級電壓輸電、調度自動化、可控串補和動態無功補償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電網的安全控制、綜合穩定分析、繼電保護、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等技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周大兵:開發風電政策當先
國電集團公司總經理周大兵11月4日在世界工程師大會“電力與能源”論壇上演講時,針對目前我國風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目前制約我國風電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風電受風力影響不夠穩定,不具備調峰功能,上網困難;風電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導致造價居高不下,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風電消費機制尚未建立;缺乏優惠政策,不足以吸引投資、擴大市場,難以體現規模效益。
對此,周大兵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合理的風電價格,從根本上形成風電發展的良好環境。由于風電所帶來的環保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效益是全社會共同受益,因而應實行全社會共同負擔的原則。發展初期的高電價,應由全社會來分擔。同時,應該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對風電實行增值稅減免政策,對散件進口實行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減免優惠。
他介紹,國電集團目前正在尋求通過引進先進的風機制造技術或通過合資的方法,實現風機國產化,以降低造價。針對國外已經作為主流機型的兆瓦級風機在我國尚處于研制階段的現實,他建議國家增加對風電關鍵技術攻關的投入,提高設備國產化率。
周大兵還呼吁,建立合理的風電消費機制。國家應研究實行風電配額制等帶有強制性的法律和政策,并選取幾個省份進行試點,保證試點省中可再生能源電力達到一定比例。
王炳華:發展核電時機成熟
“我國目前已經建立健全了核電行業管理與核安全監督體系,并且確立了‘統一技術路線,實現核電發展標準化、批量化’的發展思路。可以說,我國規模化開發核電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王炳華在世界工程師大會“電力與能源”論壇上如是說。
據悉,目前我國已有11臺核電機組投入建設和運營,并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專業水平較高的核電科研、建設和管理隊伍。按照規劃,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在2020年將達到3600萬千瓦以上,約占總裝機容量的4%。
王炳華說,我國現已逐步理順了產業規劃、核安全監督、行業管理和建設投資的關系,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核安全監督管理和核事故應急響應體系。同時確定了“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技術路線”的原則,以改變堆型多、容量小的現狀;走市場化道路,堅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針,以建設先進的、安全的、經濟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
他指出,核電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后,需要更多的人員和巨額的資金支持,需要先進的市場化運作理念與成熟的技術支持體系。我國應借鑒世界核電發展的經驗,充分利用電力企業的雄厚實力,使其成為核電大規模發展的動力與決定性力量。
陸佑楣:建設三峽興利除弊
曾任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11月4日在世界工程師大會“電力與能源”論壇上說,興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有利有弊。在建設過程中,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以興利除弊。
陸佑楣先分析了興建三峽工程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方面:一是可以控制上游洪水,提高下游防洪能力,減少下游湖泊的淤積,減緩這些湖泊的萎縮。二是調節中下游洪、枯季流量,有利于改善水質。三是利用水能發電替代一部分燃煤發電,每年可以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億噸、二氧化硫約200萬噸、一氧化碳約1萬噸、氮氧化物約37萬噸。
同時,他也坦言三峽建設對生態環境存在不利的方面:一是庫區搬遷量大,會加劇人與土地的矛盾;二是目前庫區工業和生活廢水如不加以治理,將會加重局部水域的污染;三是水生物的生態系統結構將發生變化;四是泥沙運行規律將發生變化;五是部分文物古跡需遷建。
因此,陸佑楣認為,只要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采取有效科學的對策,并通過法律和資金的保證,嚴格執行國家已經制定的環境保護法規,興利除弊,不僅可以使原有的生態環境得到綜合治理,而且可以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