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業重組涉及地方利益調整,難以一蹴而就 CFP圖
“煤炭行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已經上報,目前正在等待國務院的批復。”國家能源局一位相關人士昨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國家能源局(此前為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正在積極醞釀煤炭企業重組。煤礦開發混亂、行業過度競爭局面將獲改變,國家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能力將得以加強。
重組意在催生“巨無霸”
山西煤炭行業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國家發改委醞釀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已久,今年初,南方冰災導致電煤供應緊張的情況發生后,國家發改委就向主要產煤省份的政府及國務院相關職能部門發出了《關于加快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
《意見》確定的兼并重組目標為:國家新組建1~2個以優勢煤礦企業為主體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2010年底,全國年產量1億噸以上、5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分別達到6~8個、8~10個(目前分別是3個和2個),年產量5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煤礦企業平均產量由2007年的16萬噸/年提到高2010年的約100萬噸/年;煤礦企業數量由現在的13859家降低到不超過3000家。
《意見》著重指出了兼并重組的必要性:截至2007年底,我國煤炭企業約有1.6萬家,原煤產量25.3億噸,企業平均年產量僅15.8萬噸。煤炭產業集中度低導致開發秩序混亂,小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差,行業內部過度競爭,造成國家宏觀調控難度大。
《意見》強調,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采用市場并購、協議轉讓、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而股份制是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主要形式,原則上應在被兼并企業注冊所在地設立子公司;對于實行兼并重組的企業,國家將在財政、稅收、運力保障、出口經營權、市場融資、信貸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優惠。
在兼并重組目標的任務分解中,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將在2010年繼續保持1億噸以上的產量。各產煤省區也有相應的具體任務,如河南、山東、安徽在2010年各產生1家年產上億噸的企業;2010年,產煤大省山西的煤炭企業數量由現在的1700家左右降低到320家,組建3家年產億噸以上的煤炭企業,2家年產5000萬~1億噸的企業。
據悉,山西省將在今年重點推進大同煤業集團與左云縣、大同市南郊區,焦煤集團與古交市、太原市萬柏林區,潞安集團與寧武縣、襄垣縣相關企業的兼并重組工作。
豫晉兩省煤企重組并不順
“煤炭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確實有利于國家利益。其實,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也一直在進行。”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一位人士指出。
今年6月30日,由河北金能集團和峰峰集團聯合重組而成的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冀中能源”)正式掛牌。冀中能源成立后,今年全年煤炭產量可達到3600萬噸,到2010年,煤炭產量將達到5000萬噸以上。這是今年國內大型煤炭企業重組邁出的第一步。
河南省發改委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兩年前,河南省政府便開始推進6家煤炭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希望能組建一家億噸級煤炭企業——河南省煤炭企業集團。河南省國資委發布的《河南省管煤炭企業戰略重組意見》也要求永煤集團、義煤集團及河南省燃氣集團聯合組建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平煤集團和神馬集團相互重組,鄭煤集團單獨做強做大,并引進戰略投資者,鶴煤集團和中原大化集團加快實施聯合重組。
“這只是煤炭企業與下游企業的合作,將省內大型煤炭企業之間進行聯合重組是最終趨勢,但目前河南仍舊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上述河南省發改委人士指出。
“當牽涉到地方利益,尤其是稅收、退股等具體細節時,重組工作會面臨很多糾葛。另外,很多企業的內部文化、管理水平各不相同,還有一個棘手的管理層人事安排問題,這些因素令重組工作仍然充滿艱難。”上述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人士稱。
2006年3月底,山西晉城市、縣兩級30萬噸以上規模的國有煤礦等單位聯合組成山西太行無煙煤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太行集團”),該公司生產能力接近5000萬噸,超過全市產量的40%。
山西煤炭系統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太行集團成員的煤炭銷售權均被晉城市各級煤炭運銷公司控制,而成員單位則希望通過并入晉煤集團(晉城煤業集團,山西五大煤炭集團之一)會解決這個問題。但此事目前仍沒有大的突破,太行集團至今也只是一個松散的形式,工作人員幾乎無事可做。”
該人士指出,晉煤集團正在完成上市準備,在此期間進行并購勢必影響其現金流。
“不解決好內部融合的問題,到頭來也只是‘合而不并’、貌合神離。當然,國家的行政命令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過,還應在此過程中盡可能采用市場手段。”上述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人士指出。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