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組建述評之一: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中央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深刻把握我國工業化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而做出的戰略決策,是中國將要長期面對的艱巨而繁重的戰略任務,也是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部肩負的重任。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選擇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工業化已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作為一個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工業化的任務艱巨而繁重,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實現的,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呈現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與出口拉動,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絕對主體地位。但中國工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明顯。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已基本實現工業化,經濟結構調整在不斷深化,制造業正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服務業正在從傳統的服務經濟向現代服務經濟轉型。全球產業競爭日益激烈,跨國公司在不斷鞏固和強化關鍵環節的基礎上,加快轉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全球戰略資源日益短缺,進入了高資源價格時代,走發達國家廉價資源支撐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已不現實。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現出設計信息化、裝備智能化、流程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新的生產方式廣泛普及,重塑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
我國的工業化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新要求,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戰略機遇,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規模速度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順應全球化發展潮流的現實選擇,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傳統工業化模式的經驗教訓做出的重大決策。
二、深刻領會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和實質
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進步以及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提高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特別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并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經濟效益好,就是要注重產品質量和適應市場變化,提高資金投入產出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減少資源占用與消耗;環境污染少,就是要廣泛推行清潔生產、文明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人力資源豐富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條件,提高經濟競爭力,并妥善處理好工業化過程中提高生產率與擴大就業的關系,不斷增加就業。
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礎上,總結五年來的實踐,進一步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從而又豐富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協調發展,加快兩化融合;二是工業化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走綠色工業化之路;三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以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四是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協調發展,走高質量工業化之路;五是工業化和全球化協調發展,走國際化市場之路;六是工業化和服務業協調發展,走繁榮現代服務業之路。這是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將要面臨并需要認真協調解決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
三、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組建,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舉措,也是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體制保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創新思路,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實現我國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尤其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徑。我國工業既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要認真抓好工業自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結構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推動我國工業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同時要探索建立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另一方面要為全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有效的支撐和手段。特別是要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深度開發生產、流通和其他經濟運行領域的信息資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對整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二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發展模式。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將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放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上,推動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要通過完善產業政策,加強市場監管,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開發和推廣,探索一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工業模式,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
三是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工業是全球科技競爭的主要戰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內容。今后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這也是解決我國整體制造業和國民經濟競爭能力的關鍵環節。圍繞高新技術、重大裝備、環境資源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突破技術瓶頸制約,開發并掌握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組織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大飛機,高檔數控機床等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四是找準切入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具有覆蓋面廣、滲透性強、帶動效應明顯的優勢,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當前要從實際出發,找準切入點,加快研發設計、生產流程、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推進工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中央提出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國家決定成立工業和信息化部,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戰略方向,也為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體制保障。
五是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深化電信體制改革,推動“三網融合”,加快電信業務向信息服務業的全面轉型。要抓住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發展的重要機遇,實現軟件和服務外包的跨越式發展。要抓住下一代互聯網、IPTV、數字電視、手機電視加快普及的機遇,通過推進技術和業務的融合,加快動漫、游戲、數字媒體等新興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
中國的工業化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現代化道路上極具挑戰性的探索與實踐,道路艱辛而復雜,任務艱巨而緊迫,需要全行業迎難而上,勇于探索,開拓創新,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信部組建述評之二:統一思想 履行職責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從十五個方面明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的主要職責,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履行職能的重要依據。“三定”方案的印發是在當前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對于加強工業的整體規劃、行業指導和統籌協調,實現工業、通信業、信息化和國防工業現代化的快速躍升,促進工業由大到強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務院賦予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十五項主要職責,體現了華建敏同志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對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的六大方面主要職責定位。為正確理解把握國務院賦予的主要職責,工業和信息化全系統要加強學習、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推動落實。
一是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準。提出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和政策,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通信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劃,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建設。通過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不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走回頭路。
二是工業行業日常運行監測。加強日常運行監測,及時掌握、定期發布工業運行狀況、市場狀況,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面,分析行業運行情況,把握重點行業動態。協調解決行業運行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保障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三是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的組織協調和推動落實。組織擬訂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規劃、政策,依托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推動有關重大專項的實施。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指導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消化創新。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突破技術瓶頸制約,開發并掌握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管理通信業。統籌規劃公用通信網、互聯網、專用通信網,依法監督管理電信與信息服務市場,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