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就當前沿海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合作接受了惠州日報記者專訪。
馮飛認為,當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是短期問題和中長期矛盾交織的產物,并不是發展到現在才出現。“本輪經濟增長的高峰期已過,開始出現逐步減速的趨勢。”馮飛說。
馮飛說,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減速對我國沿海地區產生較大影響,造成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加工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利潤空間壓縮等重重壓力,造成其生存困難。
雖然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相比要更高,但馮飛否定了我國喪失了制造業的比較優勢的說法:“兩相比較,我國的配套體系完善,政策穩定,勞動力素質更高,產業文化基礎更好,所以我們要有信心。”
面對優勢和困難,馮飛認為產業必須升級,要形成新的優勢。具體包括四項措施:產業集群升級、結構升級、出口企業政策調整、體制創新。
他認為產業集群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關鍵企業、龍頭企業實力較弱,“散、亂、小”情況比較普遍;經營粗放,外延式擴張的矛盾日益凸顯;創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復競爭突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交易成本高;地區分割和行業壁壘制約了產業集群升級。
對于結構升級,馮飛提出“創新概念涵義要拓展”和“產業融合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談到體制創新,馮飛介紹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主要機制: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都是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共同推動的結果;為降低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企業趨向于合作開發新技術;積極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要把科技政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結合起來,起到引導推動作用。(記者鄭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