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網、農網改造的不斷深入,在供電可靠性和供用電指標已有很大提高的基礎上,要繼續提高供用電質量水平,提高對電力用戶的服務質量,實現配電自動化是必由之路。
配電自動化是指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與電力設備相結合,將配電網在正常及事故情況下的監測、保護、控制、計量和供電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改進供電質量,與用戶建立更密切、更負責的關系,以合理的價格滿足用戶要求的多樣性,力求供電經濟性最好,企業管理更為有效。
技術薄弱
配電自動化建設在我國盡管起步較晚,但也已經進行了近20年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研究與實踐成果大多數都是在高壓配電網(35千伏以上)層次上進行的,而在配電站自動化(配電房這一層次)的自動化問題上,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
發展空間大
配電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與電網投資密切相關,據統計數據表明,電力自動化產品的市場容量通常為電網投資的5%-10%。有關專家日前表示,到2020年,中國可將1億千瓦時左右的電力從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輸送到電力供應緊張的中東部地區。這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輸配電企業將迎來新的一輪高速增長期,這也給配電自動化行業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許多企業只是在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上對配電自動化工作進行試點,配電自動化技術并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普及,這表明潛在市場還很大。盡管如此,企業在試點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
市場堪憂
我國目前配網自動化市場還不成熟,一方面一次網架的不完善使得配網自動化缺乏硬件基礎;另一方面即使有條件上配網自動化項目的用戶也是需求各異。目前,此類產品的生產廠家不多,主要有南瑞、許繼電氣、東方電子、四方華能等,但他們又對配網自動化的理解各異、產品特色各異。目前既沒有總體的規劃,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原則。
國內產品的質量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因而不能穩定可靠運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配電自動化的發展。配用電自動化終端產品在型式檢驗和國家監督抽查中出現的主要質量問題是工作溫度達不到要求、抗電磁干擾能力差、安全性能差。一些小型企業,產品設計不到位,制造技術不成熟,產品的安全性能差。由于產品設計中考慮不周,使產品在工頻、沖擊耐壓試驗后設備損壞,在現場運行中將會引起配電線路故障、影響安全。一般有一定生產能力和經驗的生產企業都能較好地重視工頻和沖擊耐壓的安全要求。
我國的自動抄表市場更是苦不堪言,到目前為止,計算起來大概發展了有10年的漫漫長路,投資者與用戶已經有數十億元資金投入了,綜合起來有兩類產品:集中抄表系統和IC表。產生了幾百家專門制造IC卡表和集中抄表系統的企業。但真正使用很好的系統很少,大部分的系統使用情況并不是非常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技術有一定的進展,但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市場起起伏伏、停滯不前。
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掛網運行的國內各類自動抄表終端高達數百萬臺,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正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而設計生產企業的狀況就更慘,不少企業由于后續資金跟不上,有的倒閉了;不少企業由于抄收不穩定,產品價款無法回收,大量資金積壓,有的竟高達一個億。
任重道遠
政府應加強質量監督,優化市場,不斷淘汰無生產能力的不合格的小企業;生產企業應重視產品質量,不斷優化產品;使用單位應選擇性能價格比較高的、有一定實力的生產企業的產品,檢測部門根據國家技術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加強產品質量監督力度,共同努力,提高配用電自動化終端產品的總體質量水平,推動配用電自動化的實用化進程。
另外,有業內人士指出,開發先進的產品一定要先考慮到技術對終端用戶的實用性,有很多企業只看到當時的利益,有短期市場就立即上馬研制生產并無前景的產品,導致最終虧損,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智的。
從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實現配電自動化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便于與國際接軌。而且,配網可進一步實現更高一級的控制及管理功能。但是配電線路自動化的開發是一個高投入、高技術、高難度、長周期、多方位的系統工程,如何立足于我國國情和網絡現狀,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多快好省地開發出有中國特色的配電線路自動化系統,還需專家及廣大技術人員積極探討,努力推進配電網自動化建設向實用化方向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