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關風電的新聞讓人應接不暇:廣東南澳海上風電項目進入籌建階段,第二期國家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成功,民營資本掘金風電……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國在建風電項目的裝機容量約150萬千瓦,幾乎是此前20年我國風電裝機總量的三倍,風電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
風電競爭力初步顯現
位于達阪城風區的新疆天風公司,是目前國內已建成的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場。該公司總經理劉洪告訴記者,這里風能資源優良,年平均等效利用時間超過2800小時,公司上網電價為0.533元/千瓦時,在全國已建成的風電項目中電價最低。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的風電發展已經走過蹣跚起步階段,進入了有利可圖的成長階段。風電每千瓦的綜合造價從1萬多元降到七八千元,每千瓦時風電的還本付息成本價也從1元以上降到0.5元左右,一般8年時間就可以還完貸款。而風電機組的設計壽命通常為20年,其運行和維護的費用通常只相當于風電機組成本的3%~5%,發電所需要的風更是免費的。因此,投資風電已經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風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已經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除了電力系統的龍源電力集團公司、華能新能源環保產業公司外,國華集團、北京國投節能公司、民營企業華睿集團、上市公司深圳能源投資公司以及香港中華電力和許多外國投資商都密切關注中國風電市場,投入前期工作,開始選址測風。
據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介紹,2004年全國在建項目的裝機容量約150萬千瓦,其中正在施工的約42萬千瓦,可研批復的68萬千瓦,項目建議書批復的45萬千瓦,包括五個10萬千瓦特許權項目。如果這些項目抓緊實施,2005年底累計裝機可超過100萬千瓦。
目前,風電的價格依然偏高,但隨著風電造價的降低和電煤價格的上漲,風電和火電之間的價差逐漸縮小,價差在電網內平攤給電網帶來的壓力也會減少。國電動力經濟研究中心的白建華博士認為,"2020年~2030年,風電與火電的成本可望基本相同。"
風機制造業悄然興起
國內的風電機組廠商憑借價格優勢逐漸打開了局面,2003年國產并網風電機組占到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42%,累計市場份額達到20%。
我國已有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商十余家,零部件制造商幾十家,其中主要零部件均已實現了國產化。"國外的機組廠商出于搶占市場的考慮,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比在日本及歐洲的銷售價低10%~20%。但綜合考慮運輸、關稅及增值稅等因素,國產機組價格仍然比進口機組低20%~25%。"一位國內風電機組廠商的銷售人員對記者說。由于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有很強的比較優勢,隨著本地化生產的風機數量逐漸增多,成本還會逐漸下降。
原先為人詬病的國產機組性能差的問題,近年來也大有改觀。"我們生產的風電機組在外觀上和進口機組已經看不出區別,只是由于國內機械加工能力問題,在噪音方面有差距,但在機組的穩定性、發電小時數等方面都不比進口的差,在某些方面比進口的產品還有優勢,性價比更高。"金風公司副總工王相明對記者如是說。
在運輸和售后服務方面,國產機組的優勢也日益明顯。國產的風電機組越來越受到投資人的歡迎,今年開工的廣東惠來10萬千瓦風電項目就全部采用國產機組。
《可再生能源法》推波助瀾
"明年有望出臺的《可再生能源法》將會是風電發展的一個突破點。"來自國華能源的一位投資者對于仍在起草中的這部法律給予很高期望。
事實上,很多企業就在等法律出臺,希望能在法律條文里看到更多的確定性因素。投資者是要作可行性分析報告的,尤其是像風電這樣的長期經營才能獲得收益的大額投資項目。只有滿足了投資人的回報率要求,才會有更多的投資者進入。
今年12月就要提交人大的《可再生能源法》應該不會讓人失望。有關人士透露,該法律確立了"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鼓勵投資多元化;在市場保障方面實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規定能源生產或消費中可再生能源的總量目標,并"建立綠色電力制度",鼓勵企業和個人自愿認購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價格管理上,可再生能源電價實行分類電價制度(上網電價)和電價分攤制度;同時在財政(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信貸(政策性銀行優惠貸款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支持)和稅收(稅收減免等優惠)等方面規定了經濟激勵。
參與立法的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俊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可再生能源法》已經取得三點實質性進展,一是風電發展要確定一個國家發展目標;二是風電全部上網,電網公司要全額收購,同時國家給予電力公司補償;三是公開電價,任何一個風電投資者都可以有一個公開、公平的電價,而不是過去的審批電價,同時實行電價分攤,并且有可能會是在全國電網中分攤。
風電發展還需"扶一程"
風電終究還是一種新興的發電方式,其發展還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政府和電力行業都應對風電這種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新能源給予關注和扶持。
專家認為,風電項目面臨的障礙主要有:電網能否做到保證全額收購風電;風資源的不確定性,導致前期測風工作不足;銀行對風電項目缺乏信心,貸款條件苛刻;缺乏大規模的投資者;如何促進風電機組的本地化生產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
其實,風電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形成規?;娘L電市場,使風電向商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原國家能源部部長黃毅誠建議,培育風電市場應借鑒當初彩電行業發展的經驗,關鍵是在風電商業化的初期,應該有個比較高的合理上網電價。一位專家說:"現在的風電發展,只要有一個合理的上網電價,就能吸引投資者,風電發展的黃金時代就能真正到來。"